《永樂大典》殘本兩岸重現 藏本升至223冊

時間:2012-11-02 13:36   來源:北京青年報

  ◎《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遷臺秘史

  《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何時遷往臺灣,遷臺曆程又有著怎樣的坎坷磨難?它是怎樣歷經四百年劫難而神奇重現於世的?所有這一系列疑問,無疑皆凝聚著深沉厚重的國家記憶,理應為後世所銘記,讓我們為此深思反省。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翰林院成為戰場,各國侵略者將搶劫的大量文物古籍盜運回國,《大典》從此散佈在世界各國圖書館和私人手中

  據記載,《大典》嘉靖副本貯藏于皇史宬配殿約150年,到清雍正年間(1723年—1735年)被移貯翰林院敬一亭。從此這部內府藏書開始被大臣們借閱輯錄佚書,從而不斷遺失並遭受各種破壞。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修《四庫全書》曾利用此書,清查時發現已缺失2422卷,約一千冊。

  清代嘉慶、道光間修《全唐文》和《大清一統志》時又利用《大典》,這期間由於監管制度不嚴,又被官員大量盜竊。另外,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侵佔北京,翰林院遭到野蠻破壞和搶劫,丟失《大典》不計其數。其中,尤以英軍搶掠最多,將其作為戰利品運回該國。光緒元年(1875年)修繕翰林院建築時,清查所存《大典》已不足 5000 冊。

  另據記載,光緒二年,清查庫存之後短短一年時間,翁同龢入翰林院檢查《大典》竟只剩下800冊。最後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翰林院成為戰場,《大典》除戰火焚燬破壞以外,再加上人為搶劫,使翰林院所藏副本至此化為烏有。各國侵略者將搶劫的大量文物古籍盜運回國,《大典》從此散佈在世界各國圖書館和私人手中。

  ■《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飄泊至英國。直至1920年,葉恭綽赴歐洲考察實業,在倫敦一間小古董鋪裏,意外地發現並購回了這一冊《大典》殘本

  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華北局勢動蕩不安,政府下令古物南遷。北平圖書館已將敦煌寫經、古籍善本、金石拓片、輿圖及珍貴的西文書籍裝箱後,存放在天津大陸銀行等較為安全的地方。可能也恰在此時或稍早,葉恭綽也將自己從英國購回的《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秘藏于天津租界銀行的保險櫃中,以此避免意外發生,確保國寶不再流落異邦。

  當時北圖僅藏有60冊《永樂大典》,並沒有收藏《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但曾專門派人據此卷抄錄了一份副本留存。當時主持抄錄副本工作的是趙萬里(1905—1980年),他是國學大師王國維的同鄉兼門生,是著名文獻學家,精於版本、目錄、校勘、輯佚之學。時任北平圖書館善本部採訪組組長的趙萬里,正著力訪求各類流散民間的珍貴古籍,因見部分《永樂大典》遺失海外,國內無存,甚為痛心,便立志將境外之《永樂大典》進行抄錄,以補館藏不足。葉恭綽從英國回購的《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當然引起了趙氏的重視,他迅即組織人力,對原本進行了精心的“景鈔”。

  所謂“景鈔”,也即“影鈔”,是近於影印效果的一種人工複製,即是按照原書原有行格、篇幅、字數、字體進行全方位的一比一原比例複製,類似于現代的複印技術。

  ■葉恭綽從英國回購的殘卷,引起主持《大典》抄錄副本工作的趙萬里的注意,他成為國內最早撰文介紹《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的學者之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趙氏可能還是國內最早撰文介紹《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的學者,所撰《記永樂大典內之戲曲》一文,載于《北平北海圖書館月刊》第2卷第3、4號合刊的“永樂大典專號”之中,是年為1929年。這期“專號”中,趙氏連撰三篇論文,一為《永樂大典內輯出之佚書目》,二為《館藏永樂大典提要》,第三篇即為《記永樂大典內之戲曲》,在綜述他所經歷的《永樂大典》收藏、訪求、研究史中,專列一文來探討《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中的相關內容,這也足見他對這部殘本的濃厚興趣。

  趙氏對館外《永樂大典》的訪求、抄錄副本工作從1930年代一直持續到1950年代,在歷時近二十年的抄錄工作中,經其組織抄錄的這些《永樂大典》副本本身也已極其珍貴,絕大部分均難得一見,獨具文獻價值。從現存的趙氏所抄副本情況來看,大部分為紅格騰抄本,並非所有的副本均採用原比例複製的“景鈔”。究其原由,無非有兩種。一是所據原本已不是明代嘉靖寫本,而是清代各類官方或私人的過錄本,沒有必要“景鈔”;二是原藏者不願意提供原件,或時間倉促,沒有足夠的條件予以“景鈔”。

  可以説,正是由於葉恭綽的慷慨無私、趙萬里的高度重視,才合力促成了《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景鈔本的誕生。而這一景鈔本,作為北平圖書館的重要館藏之一,又于1954年輯入鄭振鐸(1898-1958年)主持編印的《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將這一景鈔本予以影印出版,從此這個“影之再影”的影印本,成為大陸戲曲研究學者能夠用到的工作底本,也幾乎就等同於葉氏所藏的原本。那麼,葉氏所藏的原本,此時又身在何方呢?

  或許,由於葉氏已經預料到了戰事的危急,此時已將《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原本轉移秘藏。此舉雖然讓後來的學者們未能一睹真容,未能採取影印原本的出版方式,不得不以景鈔本為底本來排印出版,這多少有些遺憾,但畢竟保全了國寶,在行將來臨的戰亂中及時做出了正確抉擇。

  ■《永樂大典》殘卷踏上了飛赴臺灣的旅途,這從時局的演進,與葉氏的生平,可以做大致的推定

  1933年5月,教育部電令北平圖書館將宋元精本、《永樂大典》、明代實錄及明人文集挑選精品南遷,以防不虞。接電後,北平圖書館即將包括《永樂大典》在內的善本典籍運往上海,存放于公共租界倉庫。原先同時秘藏于天津銀行的《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原本是否也隨之南遷,我們不得而知;此時葉氏是否已經將此書捐贈或售予北圖,也無從考證。但有一點確是可以肯定的,《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在隨後不久踏上了飛赴臺灣的旅途。這從時局的演進,與葉氏的生平,可以做大致的推定。

  原來,1937年“八一三”事變以後,上海淪陷,不久歐戰爆發,國內局勢進一步惡化,國家圖書館存放在上海的圖籍的安全遭到威脅。代理館長袁同禮先生和上海辦事處錢存訓先生通過駐美國使館與美國聯繫,決定將這批善本再做挑選之後運往美國寄存。選取的三千種書中就有60冊《永樂大典》。這批精之至精的善本于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1941)運抵美國,由美國國會圖書館代為保管。1965年,這批善本轉運臺灣,目前全部暫存臺灣。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