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九百九十一隨著國運時局,上演一幕又一幕穿越大劇。明朝的皇宮、清朝的倉庫;英國的古董攤、民國的銀行;南遷後方的列車、飛往美國的航機;大陸的景鈔本、臺灣的圖書館……一次次的物是人非,一次次的謎團叢生;或許,《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九百九十一的價值還不僅僅在於歷史文獻、學術研究、古籍收藏,而更在於凝聚其中的國家記憶與民族情感,這才是這部《永樂大典》殘本從驚奇發現、離奇失蹤到神奇再現之傳奇經歷的根本意義所在。
◎《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的前世今生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師姚廣孝和翰林學士解縉主持,三千多人參加,歷時四年,于永樂六年(1408年)修成的大型類書,參與編校、謄寫圈點者三千余人,輯入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包括經、史、子、集、釋藏、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等,蒐集極為宏富。至永樂六年(1408年)冬成書,全書目錄六十卷,正文22877 卷,裝成11095 冊,總字數約在3.7億字左右,賜名《永樂大典》。
■正統十四年南京文淵閣不幸失火,《大典》所據原稿及所藏其他圖書均付之一炬,《大典》遂成孤本
《大典》成書于南京,書成後未能刻板,只抄寫一部,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遷都時,命令撰修陳循將文淵閣藏書每種挑選一種,共裝100櫃及《大典》正本一起運至北京皇宮。《大典》到京,貯于文樓,其他100櫃圖書則暫存左順門北廊。正統六年(1441年),文淵閣建成,於是將左順門北廊的書運入閣中,《大典》則仍貯文樓。正統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淵閣不幸失火,《大典》所據原稿及所藏其他圖書均付之一炬。自此,《大典》遂成孤本。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北京宮中失火,奉天門及三大殿均被焚燬。世宗擔心殃及附近的文樓,嚴令將《大典》全部搶運了出來。為了預防不測,他還決定重錄一部副本。此事擱置了幾年,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才召選書寫、繪畫生員109人,正式開始抄繪。重錄前,世宗與閣臣徐階等經週密研究,制訂出嚴格的規章制度,謄寫人員早入晚出,登記領取《大典》,並完全依照《大典》原樣重錄,做到內容一字不差,規格版式完全相同,每天抄寫三葉,不得塗改,也不允許雇人抄寫。這樣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正本的原貌。重錄工作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朱厚熜辭世時尚未竣工,到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才算大功告成,共費時五年。
■目前見到的《永樂大典》都是嘉靖年間抄錄的副本,《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也正是嘉靖年間的副本之一
明朝滅亡之後,《永樂大典》正本已不知下落,或稱殉葬永陵,或稱毀於李自成戰火,總之是再沒有於世間重現過。目前我們見到的《永樂大典》都是嘉靖年間抄錄的副本,《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也正是嘉靖年間的副本之一。只不過,這一卷寫的全是戲文,記錄的是原汁原味的宋元劇本,非常珍貴、至為難得。其實,《永樂大典》卷一三九六五至一三九九一,都是記載宋元劇本的,共有二十七卷之多。《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這一卷,只是統歸為“戲”字號、凡二十七卷中的一卷,而且還是其中的最後一卷,是一部已經損失嚴重、很不完整的殘本,但卻是目前所知存世唯一的《永樂大典》“戲”字號殘本。
■隨著《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重現臺灣,中國收藏的《永樂大典》已悄然升至223冊
《永樂大典》副本迄今四百餘年,經歷兵燹火厄,人為盜損等,據不完全統計,散落在國內外的《永樂大典》僅有400冊左右。截至2010年,據權威部門統計,《永樂大典》作為國家圖書館的四大專藏,經過百年蒐求,共計收藏162冊,另有60冊收藏于臺灣,中國共計收藏222冊。而隨著《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重現臺灣(現存于臺灣“國家圖書館”,即原“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所藏的《永樂大典》已悄然升至61冊,中國收藏的《永樂大典》實為22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