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合拍劇引關注 75歲瓊瑤打造90後《花非花》

時間:2013-08-08 10:42   來源:環球時報

  瓊瑤已老,尚能“愛”否?8月6日,號稱“自《還珠格格》後15年首部瓊瑤全新原創”的新劇《花非花霧非霧》(以下簡稱《花非花》)在中國大陸播出。這部集結林心如、李晟、萬茜、楊紫等三代“瓊女郎”的純愛懸疑劇,未經開播便已引起很大關注。瓊瑤對該劇也寄予極高期待,公開表示“這部劇是我今生最完美的創作”。 

  瓊瑤已老,尚能“愛”否?

  于1998年開播的《還珠格格》席捲亞洲,創下多個收視率紀錄,至今無劇能破,更令瓊瑤之名與“收視神話”直接畫等號,“瓊瑤劇”也成為華語電視圈不可或缺的重要品牌。然而,神話沒有一直延續下去。《還珠格格》大獲成功後,《情深深雨濛濛》並未複製《還珠》的號召力,隨後的《又見一簾幽夢》、《新還珠格格》兩劇更遭遇收視率、口碑的“滑鐵盧”。“瓊瑤過時了”的質疑一時不絕於耳,這一結果令瓊瑤本人頗受打擊,為證明自己並未“過時”,《花非花》一劇應運而生。

  在《花非花》中,75歲的瓊瑤一改以往單線的講述方式,以並線式的結構描述多個愛情故事,從異國之戀、豪門虐戀到職場之戀,幾乎網羅時下熱門戀愛題材。幾段愛情故事涉及70後、80後、90後三代人,“幾乎每個人都能在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針對有人擔心自己跟不上時代,瓊瑤近日在與網友交流中表示,很早就會用電腦與年輕人網聊,“相信在場的很多人就曾跟我交流過,有木有?有木有?”

  瓊瑤劇也“哈韓”

  與《還珠格格》一樣,《花非花》又是一部兩岸聯手之作。製作人何琇瓊是瓊瑤的兒媳婦,導演丁仰國、李平分別來自海峽兩岸,製作公司則出自上海。至於演員,《花非花》匯集李晟、林心如、劉德凱、楊紫等兩岸明星。對此,臺灣“中央社”表示,1989年臺灣開放影視産業前往大陸取景後,瓊瑤召集臺灣製作人才赴大陸拍劇,開啟兩岸合拍劇時代。20多年來,臺灣電視劇的實力和人才雖然還在,但製作成本、播出市場已遠不如大陸,因而形成臺灣藝人北上謀生的潮流。如今,打開大陸各大衛視,隨時能看到吳奇隆、安以軒、林心如等老面孔,更可以看到不少兩岸三地藝人攜手演出的作品。這讓一向以“軟實力”自我標榜的臺灣陷入深思。

  早在2003年,《還珠格格3之天上人間》在臺灣播出時收視慘澹,瓊瑤接受《民生報》採訪時感嘆“臺灣觀眾已經不需要我了”。時隔10年,儘管瓊瑤在《花非花》的細節上貼滿時代標簽,但濃郁的“瓊瑤特色”並未隨新造型、新演員而改變。《花非花》的片花和劇情甫一曝光,眼尖的觀眾就發現男女主人公的故事脫胎自瓊瑤上世紀70年代創作的小説《雁兒在林梢》,女二號的故事則與瓊瑤的《心有千千結》頗為相似。劇中主角動輒大喊大叫的“咆哮式錶演”,加上“我真的真的好想你”、“你似花又非花、似霧又非霧”等排比句臺詞,以及一場情侶追逐戲拍足15分鐘的設計,被部分網民評價為“換湯不換藥”。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為迎合“韓流”熱潮,瓊瑤在《花非花》中不僅首次起用韓星,全體主演的服飾造型也都採用韓國潮牌,女主角李晟的一個背包就價值3000元。瓊瑤透露:“這不是一部只寫給90後孩子看的戲,這是集合我一生的感動和思想,寫給各年齡層的戲”。

  “瓊女郎”須與時俱進

  作為女作家和影視製作人,瓊瑤的寫作一直基於中國古典文化,劇中人物在精神和道德層面都十分傳統,因此在審美趣味相近的亞洲地區深受歡迎,但在文化差異巨大的歐美則很難打開市場,這一點與日式純愛劇頗為類似。

  瓊瑤劇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各代“瓊女郎”,不過與“邦女郎”甚至“謀女郎”相比,“瓊女郎”在影視劇中的地位絕非配角,而是緊緊左右著劇情走向,負責帶出時代背景和男性角色。可以説,“性格決定命運”是“瓊女郎”最貼切的標簽。

  時代在變,觀眾也在變。以紅遍半個地球的《甄嬛傳》為參照,如今觀眾欣賞的是獨立自強的女性角色,熱愛的是明快清晰的敘事節奏。已經嘗過“還珠格格”甜頭的瓊瑤劇,只有在減少劉雪華式苦情,增強小燕子式個性的前提下,才可能贏得更多的熒屏掌聲。(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孟甲 本報特約記者 張未來)

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