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涉臺官員:兩岸文化交流仍遇障礙 還需努力

時間:2013-04-12 08:19   來源:中國新聞網

  近日,中華文化聯誼會副會長侯湘華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兩岸文化交流已達較大規模,希望儘早在臺灣設立中華文化聯誼會辦事機構,以便於兩岸文化交流。中新網發 崔楠攝

  近年來,兩岸文化交流熱絡,在頻度、規模、層次等方面皆有突破。圍繞兩岸文化交流議題,中新網記者專訪文化部港澳臺辦主任、中華文化聯誼會副會長侯湘華。

  答問內容如下:

  記者:2012年兩岸文化交流總體情況如何?

  侯湘華:2012年兩岸文化交流繼續有序推進。據不完全統計,全年交流達2045起,9573次。

  記者:如果請您盤點,您認為2012年兩岸文化交流有幾大成果值得書寫?

  侯湘華:我認為有九大成果。一、勵小捷副部長訪台成果豐碩。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以中華文化聯誼會顧問、中華文物交流協會會長身份率團交流,出席“兩岸城市藝術節——廣東城市文化周”、第三屆“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産業展”和“商王武丁與後婦好——殷商盛世文化藝術特展”開幕活動,會見了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臺“政務委員”黃光男、“文化部”政務次長張雲程、常務次長許秋煌等臺灣各界重要人士,探討加強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思路和舉措。

  二、“情係齊魯”活動深化思想交流內涵。臺灣地區文化界、教育界、媒體界知名人士共90人應邀參加文化部、山東省人民政府舉辦的“情係齊魯——兩岸文化聯誼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動。中華文化聯誼會會長、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為活動題寫賀詞。文化部副部長楊志今和山東省常委、統戰部長顏世元、副省長張建國等領導出席了開幕活動。

  在文化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的精心策劃下,本屆情係活動內容充分依託山東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突出孔孟文化特色,將“情係齊魯”活動打造為一次名副其實的文化尋根之旅和思想對話之旅。活動安排祭奠臺兒莊抗戰英雄,登泰山訪岱廟,拜謁孔孟故里,參觀齊國歷史博物館、蒲松齡紀念館等,舉辦了山東文化報告會、齊魯文化研討會、孔子學術講座、兩岸交流筆會等一系列思想文化對話與交流,全面展現了山東省深厚的文化底蘊,緊扣了齊魯文化、孔孟原鄉的主題。孔孟思想的博大與深邃讓兩岸嘉賓深深體會到中華文化的精深綿長,以及兩岸共同傳承的歷史使命和責任。臺灣嘉賓普遍認為,能維繫中華民族多元而又統一的民族意識,主要是因有共同的漢字以及對儒家文化價值的認同。加強儒學等中華傳統文化的交流,對促進兩岸文化認同和融合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三、“兩岸漢字藝術節”共書同文經典。由中華文化聯誼會、中國藝術研究院與臺灣中華文化總會共同主辦的第三屆“兩岸漢字藝術節”與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同期舉辦。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許嘉璐、原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孫亞夫、山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超超、臺灣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以及來自海峽兩岸文化藝術界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出席了開幕式。

  本屆藝術節以“漢字的淵源與流變”為主題,通過舉辦書法、篆刻藝術展覽、多媒體展、臺灣漢唐樂府演出、專題報告會、學術研討會和兩岸書法家交流筆會等活動,進一步追溯漢字發展脈絡,挖掘漢字文化內涵,傳承漢字藝術精髓,深入探討漢字在當今社會的實際作用,努力提升漢字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進一步推動兩岸中華兒女共同弘揚以漢字為載體的中華傳統文化。

  四、“兩岸城市藝術節”拓展品牌發展空間。“兩岸城市藝術節——廣東城市文化周”大型兩岸文化交流活動在臺北成功舉辦。文化部副部長勵小捷、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協會名譽會長、原廣東省副省長雷于藍、臺北市副市長陳雄文等兩岸嘉賓出席藝術節相關活動。廣東省藝術展演團一行250余人以粵劇、交響樂演出、美術書法展、攝影圖片展、非物質文化遺産展演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多角度、多層次地展現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這是繼上海世博會期間打造臺北、上海兩岸城市文化“雙城會”後,文化部首次將“兩岸城市藝術節”從北京、上海、南京等單一城市擴展到廣東的城市群,拓展了該藝術節的品牌發展空間。

  五、“兩岸文創展”提升展會品質。連續第三年與臺方合作在臺灣國際文博會期間以“展中展”形式舉辦兩岸文化創意展,以展會為平臺推動兩岸文化企業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共創兩岸文化産業互利雙贏的新局面。勵小捷副部長與臺“文化部”政務次長張雲程、商業總會理事長張平沼等兩岸嘉賓共同出席開幕式。

  為進一步提升大陸展區品質,文化部在2012年的招展過程中著力推動北京、廣東、浙江、江蘇、新疆、福建等省區市30家企業以“特展”形式參展,展現近年來大陸文化産業蓬勃發展的成果,受到兩岸文化産業界好評。展會期間,文化部還邀請兩岸知名學者以“大陸十二五規劃與文化産業發展”為主題,舉辦了“兩岸文創産業交流論壇”等學術交流活動。

  六、兩岸文物交流再傳合璧佳話。繼2011年兩岸聯合舉辦“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之後,兩岸文物機構再度攜手,合作舉辦“商王武丁與後婦好——殷商盛世文化藝術特展”,藏于臺北的與商王武丁有關的文物同大陸的婦好文物合璧展出,寓意了兩岸一家、早日團圓的美好願望。這是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又一段佳話。

  七、“海峽兩岸文博會”提高舉辦層次。2012年文化部與國臺辦及當時的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等部門首次由“海峽兩岸文博會”的指導單位升格為主辦單位,從更高層面發揮福建對臺優勢,加強海峽西岸經濟區文化建設,推動兩岸共同打造文化産業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構築兩岸文化産業邁向國際市場的橋梁,提升了兩岸文博會的規格和業界代表性。本屆文博會臺灣參展企業基本覆蓋臺灣各個縣市。

  八、“兩岸非遺月”圓滿落幕。“守望精神家園——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産月”大型文化交流活動繼2011年11月底在臺北開幕並在新竹、臺南及嘉義等地成功展演之後,又于2012年初移師高雄和臺中,分別借助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啟動典禮暨“世界和平、兩岸和合”祈福法會以及農曆新年,面向基層民眾,擴大活動影響,在臺灣南部掀起非物質文化遺産熱潮,成為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後率先開幕的兩岸大型文化交流活動和農曆春節期間島內備受矚目的文化熱點。

  九、紮實落實兩岸日常文化交流。以中華文化聯誼會名義邀請臺灣地區大學院校藝文中心協會交流訪問團赴雲南、貴州參訪交流,組派大型綜藝演出團赴臺中舉辦2012“媽祖之光”大型綜藝晚會,分別在廈門、北京、上海舉辦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前臺北縣長周錫瑋個人畫展、臺灣琉璃工坊25週年特展,組派大陸文化行政專業人士交流訪問團赴臺訪問,與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實施“大陸優秀青少年團體臺灣校園巡演計劃”,邀請朱宗慶打擊樂團來大陸巡演,指導中國雜技團、中國戲曲學院做好對臺灣戲曲學院雜技、京劇演員的培訓工作。

  記者:2013年,中華文化聯誼會對臺工作有何規劃?

  侯湘華:2013年中華文化聯誼會對臺重點工作規劃包括四個方面。一、召開“兩岸文化前瞻論壇”推動兩岸文化交流機制化發展。2010年,文化部部長蔡武以中華文化聯誼會名譽會長身份訪問臺灣,出席“兩岸文化論壇”。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鞏固深化期的新形勢下,2013年將與臺灣有關方面共同舉辦“兩岸文化前瞻論壇”。

  二、擴大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包括精心組織實施“情係燕趙——兩岸文化聯誼行”、“兩岸城市藝術節——臺北文化周”、第四屆“兩岸漢字藝術節”、“2013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第三屆“海峽兩岸當代藝術雙年展”、第七屆“海峽工藝品博覽會”、第四屆“當代中國畫學術論壇暨第四屆當代中國畫學術展”、“浙江藝術節”、“海派藝術節”、“媽祖之光”、“客家之歌”大型綜藝晚會等重要兩岸文化交流活動。

  三、切實加強兩岸文創産業合作。

  為進一步挖掘和發揮自2010年起在臺灣舉辦的“兩岸文創展”在推動兩岸文創産業合作的平臺作用,2013年“海峽兩岸文化創意展”將創新策展模式,首次以“主賓省”形式推出以省(市)文創産業發展成就為主題的核心區塊。鋻於浙江省文化産業發展活躍、特色鮮明,代表著大陸文化産業前沿水準,且臺灣文博會已與西湖文博會建立良好合作關係,將精心遴選組織浙江有特色、有實力的文化企業代表浙江赴臺參加第四屆“兩岸文創展”,力求展示效果精緻、産品特點突出,集中展示浙江文化産業優秀品牌、創意産品和特色産品,全面呈現當代浙江文化發展風貌。

  同時將與中共中央臺辦、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部門緊密合作,充分發揮政策、渠道、項目等資源優勢,與福建省共同做好第六屆兩岸文博會的策劃招展工作。進一步整合海西其他省市資源,繼續加強與臺灣代表性文化産業協會的合作,更多引進臺灣優秀文化企業參展,提高兩岸文博會在兩岸産業界的權威性、代表性。進一步提升兩岸文博會的科技、創意含量,加強兩岸在演藝産業、創意産品、動漫遊戲、智慧財産權交流等文化産業核心領域的合作。

  四、開拓創新兩岸文化交流形式。為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2013年起將組織實施如“鄉音之旅”、“藝遊兩岸”等兩岸文化交流新品牌,也將會組派更多的小型表演藝術團體赴臺灣中南部演出,加強與臺中南部基層民眾的聯繫。

  記者:對兩岸文化交流的未來,您有何期待?

  侯湘華:兩岸文化交流已達較大規模,希望儘早在臺灣設立中華文化聯誼會辦事機構,以便於兩岸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不竭動力。目前兩岸關係進入鞏固深化期,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也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中華文化聯誼會願意為兩岸文化交流開創更加廣闊的交流平臺,促進兩岸文化共同傳承和發展。

  希望兩岸文化交流更具前瞻性、常態性,朝深層次方向發展,目前還有一些障礙,要想實現目標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兩岸共同努力。(記者 石龍洪)

編輯:郜利敏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