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了這裡深厚的文化底蘊
草堂留影
“臺灣小孩的啟蒙教育基本上從《唐詩三百首》開始,詩聖杜甫在成都留下了大量足跡,所以到成都一定要去杜甫草堂,因為那是臺灣孩子從文字中得來的第一個關於祖國的印象。”臺灣領隊、臺灣夏潮聯合會會長陳福裕如是説。
夏季的草堂流水縈回,小橋勾連,修竹掩映。沿著詩史堂、柴門、工部祠一路前行,一尊尊塑像、一副副楹聯,刻畫著不同時期人們對杜甫的印象和評價,讓同學們不時駐足觀看,默讀。“瘦的只剩一身風骨,這張飽經滄桑的臉和滿眼的憂傷,跟我想像中杜甫的樣子很像!”撫摸著面前的杜甫銅像,臺北教育大學的蕭同學感慨地説,“從小熟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一直覺得離自己很遙遠,直到來到四川,來到草堂才第一次感覺自己離詩聖那麼近!”
“我喜歡看卡通,看《三國演義》知道了四川成都,知道了麻婆豆腐。而真正來到四川,才知道四川的歷史文化非常深厚。從開營式當天氣勢恢宏的金沙遺址,到後來鬼斧神工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古香古色的武侯祠,再到今天充滿人文氣息的杜甫草堂,四川深厚的文化底蘊讓我著迷。”輔仁大學的陳同學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