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老者的願望:兩岸年輕人要相互了解 要團結

時間:2013-05-22 13:47   來源:中新網

  臺灣《旺報》22日刊載投稿文章,作者講述了與臺灣人的兩次接觸。作者有幸與臺灣老者成為朋友,他説“兩岸的年輕人要相互了解,當下和未來要團結,不僅是我接觸的老一輩臺灣人的願望,應該也是炎黃子孫的願望”。

  文章摘編如下:

  作為一名沒怎麼見過世面的大陸人,到目前為止我與臺灣人的接觸有過兩次。

  第一次是2008年,時值汶川大地震不久,我從老家坐火車到成都,經過寶雞的時候車上來了一個臺灣旅行團,我便和坐在我旁邊的70多歲的老先生聊了會天。第二次是在今年蘆山地震期間,我在蘆山縣體育館認識了一位來自臺北到此做志願者的老先生,並有幸成為朋友。

  兩岸年輕人要團結

  第一次和臺灣老先生的接觸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兩點。一個是老先生給我講他年輕在臺灣奮鬥的經歷,並告訴我年輕人要學會吃苦、要好學。“做任何事,要記住你在看別人的同時別人也在看你”,老先生的這句話對我這5年來的成長經歷影響很大。還有一個是老先生給我講兩岸之間的關係時,他把自己的雙手抱在一起,説以後兩岸的年輕人要團結,大家都是中國人,不要相互打架。

  5年過後,我只是依稀記得這位老先生蹣跚的步履和慈祥的面容,而老先生關於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抱在一起的雙手作為永久的記憶刻在我的腦海裏。

  雅安蘆山地震發生一週後,我來到了蘆山。在蘆山體育館看到來自各地的愛心志願機構和志願者,也包括臺灣的慈濟基金會。

  在體育館的樓梯下面,一位操著濃厚臺灣口音普通話的老先生,帶領一批志願者正在給一些老百姓針灸、拔火罐和進行一些按摩治療,並不時分發藥品。

  老先生的一些“奇特”的中醫療法很快引起我的興趣。只要自己手頭沒事,我就到老先生的“臨時診所”轉轉,與他交流一些問題。大陸人碰見外地口音的人喜歡問問別人是何方人士,每每遇到這樣的問題,老先生總是一句“中國人”輕鬆帶過。聽到此,我心裏會有一種感動,不管是臺灣還是大陸,打斷骨頭還連著筋,“中國”和“中國人”似乎已是維繫兩岸百姓種族認同的精神圖騰。

  在後來的接觸中得知老先生姓林,臺北人,在汶川大地震的時候就已經到過四川汶川、綿竹、什邡從事志願活動,用自己的醫術治病救人。蘆山地震的第二天,他就帶著10萬元新台幣的藥品到了蘆山,為災民治病。

  問及當下很多大陸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在臺灣一事時,老先生直言不諱,要説傳統的東西臺灣保存的比較好,但是現在的臺灣年輕人都玩手機、玩電腦,老的東西對他們來講也不感興趣,所以傳統的東西要延續下去在臺灣也很難。

  老先生:中國人不可以打中國人

  談到我問到的兩岸關係,老先生説中國人不可以打中國人,年輕人之間相互不理解,這樣不好。臺灣的年輕人和大陸的年輕人都應該相互了解和團結。

  兩位老先生關於兩岸年輕人要團結的想法竟如此相似!

  在蘆山待了一個星期後,我提前返回了成都,並給林老先生留了我的聯繫方式。幾天后,他將從臺灣帶來的藥品用完後,也返回成都休整。

  我在成都看到他時,老先生顯得很消瘦,主要原因是每天十幾個小時要給災民治病很累,還有就是每晚就睡在樓梯下面,染上風寒,還要忍受跳蚤的騷擾。

  那天,我請老先生吃成都的串串香,並順便給他買了止咳糖漿。林老先生服用後,覺得大陸的做得比臺灣的正宗。

  對臺仰慕之情減少

  離別時,林老先生説這些年大陸發展變化太快,在臺灣這些年錢也不好掙,表達了想到四川開中醫診所的願望,並送我一幅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回想與兩位臺灣長者的接觸,我有諸多感慨。

  許多年前在大陸,人人眼裏臺灣經濟發達,有諸多地方需要大陸學習借鑒。當下,大陸發展迅速,對於臺灣的仰慕之情在大陸已經沒有多少市場。

  然而,通過和臺灣人的接觸了解,才知道在臺灣傳統的東西面臨著和大陸一樣的境遇:年輕人不感興趣。兩岸關係迎來一個緩和向好的階段,之前民間的認知和隔閡也在逐漸消解。我想,我們目前看到的這些,正在做的這些,其實就是兩岸“中國人”為“中國”的未來所應該做的。

  我想,兩岸的年輕人要相互了解,當下和未來要團結,不僅是我接觸的老一輩臺灣人的願望,應該也是炎黃子孫的願望。(陳海之/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

    

編輯:郜利敏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