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漳泉談對臺交流:“人、農、錢”各佔一字

時間:2013-03-11 09: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福建是對臺交流“先行先試”區。説起對臺交流,作為臺胞的主要祖籍地,福建閩南廈門、漳州、泉州三市主官以及福建代表都有話説:廈門“要人”,漳州談“農”,泉州則要為臺企解決“錢”。

  廈門“要人”:引臺灣人才促人員往來

  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市長劉可清説,就在兩會期間,廈門于3月7日出臺《臺灣特聘專家制度暫行辦法》,“從現在到2020年,要累計選聘300名臺灣專家”。

  “他們可以到行政機關,也可以到企事業單位,對成績顯著的專家,我們給400萬(人民幣)的補助經費;而且無論在那裏工作,所在單位該給的待遇還要給”,劉可清説,為了讓臺灣專家解決後顧之憂,廈門好的中小學都有臺生班,解決專家子女就學問題,“廈門公民享受的待遇,臺灣專家都能享受”。

  有論調認為,“大三通”後,廈門對臺優勢削弱。這位已經在廈門任職兩年多的市長並不認同。

  他説,過去廈門離臺灣距離近,可是臺灣民眾要來廈門,或者從港澳繞一個大圈,或者到金門走“小三通”,“似近實遠”。“‘大三通’後,廈門已經開通到臺北松山、桃園、臺中、高雄4個機場的空中航線,4年多時間累計運送旅客200多萬人次,‘小三通’也增加了夜航”,他説,“從人員往來的角度,‘大三通’後廈門離臺灣才真正是近了”。

  漳州女市長報“數”談“農”

  “漳州已經引進臺資農業企業項目1000多個,合同臺資16億多美元,佔福建的5成,佔全國3成……”,説起漳臺農業合作,全國人大代表、漳州女市長吳洪芹信手拈來一串串數字。

  吳洪芹説,漳州是臺胞的主要祖籍地,而且漳州地理環境優越,“插根扁擔都能發芽”,所以兩地農業合作起步早,基礎好,成效顯著。“漳州1980年就引進了大陸正式註冊登記的第一家臺資農業企業;漳州的天福集團是祖國大陸第一大農業企業……”,女市長又為漳臺農業數起了“第一”。

  “2010年,胡錦濤在漳州視察的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就是祖國大陸第一批臺農創業園”,吳洪芹説,現在那裏臺灣農民已經和漳浦農民融合在一起,“文化一樣,語言一樣,分不清誰臺灣農民,誰是漳浦農民了”。她説,農業合作讓兩岸民眾加深了解,加強感情。

  泉州要幫臺企解決“錢”難題

  泉州是大陸3個國家級“金融改革試驗區”之一,而臺資企業,尤其是臺資中小企業向來存在融資難的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中共泉州市委書記黃少萍透露,泉州的“金改”方案正在制定中,方案出臺後,才能明確臺資企業和相關臺灣金融機構的優惠政策。

  同為福建團人大代表的福建經貿委主任周聯清則看好以泉州為代表的福建民間資本。他説,改革開放30年來,伴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民間資本為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福建的泉州‘晉江模式’,初期就是依靠民間資本支撐的”。

  “粗略估計,福建的民間資本有萬億元(人民幣),如果利用好,對臺資企業的借貸,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周聯清説。(陳悅)

編輯:郜利敏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