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兩岸路線轉型為何困難重重

時間:2013-07-16 09:06   來源:台灣網

  近日來,謝長廷、蘇貞昌、蔡英文在民進黨兩岸政策突破上動作頻頻。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3日發表社評文章指出,唯一能解釋民進黨兩岸路線轉型為何困難重重的理由,就是派系鬥爭,因為這不僅牽涉到各天王的利益分配,更是民進黨中生代能否出頭的關鍵。

  社評摘編如下:

  早在謝長廷于2008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慘敗後,民進黨內要求徹底檢討兩岸“急獨”路線的呼聲,此起彼落,至今從未中斷。倘不是蔡英文在去年初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以極高聲勢落敗,也許民進黨根本不會去觸碰此一難以處理的敏感議題。

  她在敗選演講裏,還信心滿滿地以“下一次一定可以走完最後一哩路”一詞,來強調民進黨可找到讓民眾信任、讓美國放心及讓大陸接受的兩岸路線。

  時至今日,民進黨內的事態果真像蔡英文的預期順利發展嗎?民眾一再苦口婆心地呼籲民進黨應正視兩岸不可能重蹈陳水扁時期的對峙緊張局勢,也不希望看到民進黨繼續以“抹紅”、“賣臺”等不實的政治口號來污衊馬英九當局致力於兩岸關係改善的成果,包括兩岸簽署的19項協議。

  我們要問,到底哪一條兩岸協議出賣臺灣了?又或哪條兩岸協議矮化臺灣?倘若如此,為何蔡英文在選前要公開宣示“概括承受”前朝的所有政策?可見得民進黨只會説一套、做一套的兩面手法,早讓選民看穿。

  唯一能解釋民進黨兩岸路線轉型為何困難重重的理由,就是派系鬥爭,因為這不僅牽涉到各天王的利益分配,更是民進黨中生代能否出頭的關鍵。故在“人人有信心、個個沒把握”的情況下,當然要先爭話語權以搶得先機。因此,就算蘇貞昌主席依承諾設立了“中國事務委員會”來處理尖銳的黨內路線之爭,卻不敢正面與“獨派”交鋒,導致整個對話平臺成了“獨派”上演獨角戲的舞臺,實讓民眾失望,完全缺乏過往的衝勁。

  就以兩位最有可能代表民進黨參加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前後任黨主席為例,民眾就可知道民進黨的政治人物是如何輕視如此重要的兩岸議題。

  蘇貞昌主席不敢説清楚他的兩岸路線,其實是為了爭取黨內臺灣地區領導人初選而刻意採取的兩面策略。一面讓“獨派”搶佔“中國事務委員會”的討論版面,另一方面又肯定謝長廷的香港行,分明是想表現出黨領導人的高度。殊不知反而暴露出他對兩岸關係發展的無知與短視,否則怎會採取又想緊抓“獨派”、又想爭取中間選民的矛盾路線呢?

  而另一可能的民進黨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蔡英文,也是低調到令人無法理解。她雖然常以臉書來表達對兩岸關係發展及時局的看法,她好像活在象牙塔一般,民眾仍對她的政策理念毫無知悉,更無從批判起。

  從兩人在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的互動來看,相敬如賓不代表和諧,反凸顯出兩人兩岸關係立場與各自政治利益的複雜糾葛,而這樣的模式仍將是最終決定民進黨兩岸路線的關鍵,正如同2008年的“謝蘇配”一樣,表裏不一的團結,將可能讓民進黨再次吃下敗選的苦果。

  民進黨對明年的“七合一”選舉深具信心,故各派系不願當下就因兩岸路線的問題而提前撕破臉。然而,目前不敢處理,越拖到接近下次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就越不敢解決此一困擾許久、也傷害臺灣已久的敏感問題。到頭來,民進黨就不能自怨自艾、抱怨為何民眾再度拋棄民進黨。

  以民進黨目前的派系互動態勢來看,謝長廷帶領的派系,應是最有心致力於民進黨兩岸路線轉型的推動工作。已經沒有大位野心的謝長廷,或許將是能否打破民進黨“極獨”兩岸路線的唯一關鍵人物。不過,他是否願意奮力一搏、堅持到底來突破“獨派”的圍剿,還是繼續妥協以保全其派系實力,完全端賴這位政治智多星的智慧。

  換言之,臺灣的“統獨爭議”能否儘早終結,就看民進願否認清兩岸發展趨勢放棄“臺獨”路線。

編輯:郜利敏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