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兩岸服貿協議為何在臺“好事變壞事”?

時間:2013-06-25 13:43   來源:東南網

  歷經兩年的溝通協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終於簽署,大陸對臺灣總計開放80項,大多超越大陸WTO入會承諾;臺灣對大陸開放64項,大多低於或等於臺灣WTO入會承諾。從總體成果來説,大陸明顯讓利。

  問題是,貿易協議必然有得有失,臺灣受到衝擊的産業,例如美發業、印刷業,紛紛求助在野黨表達抗議,加上“政府”溝通不足、産業衝擊評估不完整,對弱勢産業也缺乏照顧,反對聲浪自然不絕於耳。

  更離譜的是,國民黨“立委”紛紛表示,事前完全未被告知協議內容,甚至連“立法院長”王金平,也表示完全在狀況外。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辯稱,曾與王“院長”、國民黨團書記長賴士葆等人溝通,賴反諷説“只談五分鐘也算溝通”?王金平更以陸委會前主委賴幸媛的認真溝通做對比,責怪王郁琦太低估問題嚴重性。連國民黨同志都憤憤不平,更不要説在野黨痛批是“黑箱作業”了。

  臺灣財經界大多認為,服貿協議對臺灣有利,但大家對馬“政府”的溝通落差並不認同,也因此很少人願意挺身而出。當我的大陸博友聽到臺灣朝野對服貿協議充滿怨言時,都感到不可思議,認為臺灣“得了便宜還賣乖”,畢竟他們無法體會“立法院”和受損業者被蒙在鼓裏的怨氣。

  民進黨痛批服貿協議,誓言一定反對到底,但類似的慷慨陳詞,也在2010年反對ECFA時出現過。當時民進黨還率眾15萬人上街反對簽署ECFA,“立法院”表決還訴諸肢體衝突,但國民黨仍然強行通過。結果到了2012年“大選”,民進黨為了爭取經濟選民認同,極力想避開“改變兩岸現狀”,不得不表示將“概括承受”ECFA。遺憾的是,民進黨這次面對服貿協議,仿佛重蹈覆轍,最後恐怕也會變成“事前大聲反對、事後概括承受”。

  服貿協議送到“立法院”審查,將比照ECFA審議模式。儘管因為改為逐條審議,必將拖延通過時間,但臺灣對外協議通常都只能全案表決,並不能提出部分修正案,因此即使受損産業吵得很兇,吵到最後,馬“政府”為了顧全大局,恐怕也只能強行表決過關,充其量只能提高受損産業的補貼。

  可悲的是,服貿協議分明是對臺灣的兩岸利多,馬“政府”如果溝通得體,也可能因此加分,但馬“政府”把好事變壞事的能力,實在令人搖頭,該得分卻變成失分,連站在第一線的國民黨“立委”都無話可説,有誰還敢幫馬“政府”辯護?(海峽導報特約評論員、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郭正亮)

編輯:郜利敏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