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守護神定光古佛 兩岸客家人共同信仰

時間:2012-01-17 08:40   來源:中新網

  據臺灣《旺報》報道,定光古佛是大陸閩西客家人的守護神,千餘年來佛法已遠傳至江蘇 、浙江、臺灣等地,位於福建省武平縣岩前鎮的“均慶院(寺)”, 是定光佛祖寺,經整修、擴建,已成為海峽兩岸“定光古佛”的信仰中心,定光佛金身前年底也赴臺繞境,庇祐臺灣。

  福建為加強與臺灣的兩岸交流,到去年已舉辦了3屆海峽論壇,因武平岩前均慶院是定光佛祖寺,武平縣人民政府為加強與臺灣客家鄉親的交流,從去年起也首次舉辨“海峽客家風情節──定光佛文化節”活動,吸引兩岸上千名客家鄉親參加,同時還舉辦“定光古佛學術研討會”。供奉定光佛的臺灣淡水鄞山寺,早在1991年住持胡俊彥就率領信徒前往武平岩前鎮均慶院尋根,數年前在均慶寺門前地下也挖到一塊清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年)“臺灣府信善樂助建造仙佛樓重裝菩薩碑”,內刻有 960名臺灣善男信女捐助的姓名,更證明“定光古佛”是兩岸客家人的共同信仰。

  先民渡海 建寺供奉

  這幾年兩岸定光佛院寺院交流更加頻繁,除鄞山寺信眾與前“立委”張世良率臺灣宗教文化訪問團到武平岩前均慶寺參拜外,應臺灣定光佛信眾的要求,定光佛金身前年底也從均慶寺起駕,搭機來臺,在彰化 、苗栗、臺北等地進行8天的繞境之旅。武平縣委書記陳盛儀、縣長王建生也先後率團來臺,進行定光佛宗教文化交流、農業考察及兩岸 客家懇親座談。陳盛儀參訪彰化定光佛寺時也當場題“佛光同源”橫幅。

  武平清代屬汀州府管轄,因定光佛祖廟就在武平,至清初閩西先民渡海來臺時,也帶著家鄉的守護神“定光古佛”來臺,並建寺供奉。

  饒姓、練姓多名人

  在武平饒姓、練姓都是大姓,臺灣“立法院前副院長”饒穎奇、苗栗縣議會前議長饒鴻奇祖籍都是武平,都曾回武平根尋祭祖;去年6月中旬首屆定光佛文化節,臺東縣議會議長饒慶鈴也代表父親出席。定光佛信仰早期主要是閩西客家人,但目前供奉定光佛的寺院已遠至江蘇、浙江、江西等省,如南京的清涼寺、杭州西湖的南山詩相寺、南昌的佑民寺都是,而臺灣的信眾除福佬客外,亦有不少是福佬人,反而在客家地區拜定光佛的變得比較少。

  淡水鄞山寺

  新北市淡水鄞山寺是臺灣保存最完整的“定光古佛”寺院,定光古佛是閩西汀州客家人的守護神,鄞山寺也是當年的汀州會館,證明閩西客家先民清初渡海來臺時,是以淡水為灘頭堡,再往島內其他地方遷徙。

  鄞山寺離淡水地鐵站僅約300米,建於清道光二年(西元1822年),是汀州永定縣移民羅可斌、羅可榮兄弟捐地,粵東張鳴綱募款籌資所建,格局是2殿2廊2護室,後有背山,前有半月池,石雕、木雕、剪粘、 泥塑等裝飾都相當精緻,至今有190年的歷史,經多次整修,維護得相當好,已被列為二級古跡。“擇患禦災功昭宋代,庇民護國法顯皇朝”寺院柱子留有張鳴綱題的楹聯,定光佛成佛于宋代,而鄞山寺兩旁的護室,就是當年的汀州會館,讓渡海的客家移民先歇腳,待找到安身之處再搬遷,以彰顯定光佛的福佑於民。

  鄞山寺主祀定光佛,廂房設有先賢羅可斌、羅可榮昆仲的神位及胡焯煪、張鳴綱等人的昔日功勳長生祿位,其中胡焯煪就是拓墾新莊、泰山地區,並建明志書院的先賢,也證明客家先賢早期對北臺灣開發的貢獻。

  從鄞山寺這座傳統的客家寺院,不僅可看出當年建築雕塑、彩繪之美,亦可見客家移民的足跡,有的往三芝、石門,有的往新莊、泰山拓墾,但隨著閩客械鬥,以及語言被同化,不僅客家人往桃竹苗移民的愈來愈多,留在大臺北地區的早期移民,也大都被同化為福佬客。 除鄞山寺外,臺灣另座奉祀定光佛的寺院是彰化市的定光佛廟,建於乾隆二十六年(西元1761年),比鄞山寺還早,現被列為三級古跡,也證明早期彰化有不少閩西、粵東客家移民,但現在多數都被同化為福佬客。

編輯:白皛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