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唐山過臺灣”的蹤跡 一圓祖輩夢想

時間:2013-06-28 13:4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尋找“唐山過臺灣”的蹤跡一圓祖輩夢想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一首《鄉愁》思鄉情濃,讓人心緒難平。

  何以解鄉愁?海峽論壇首次舉辦“閩臺同名村鎮續緣之旅”和“閩臺‘同名村心連心’聯誼活動”,為臺灣鄉親提供了一次祖地尋根、再敘鄉情的機會。

  續緣之旅:一圓祖輩夢想

  6月13日晚,在音樂和歌舞聲中,350多名臺灣鄉親在廈門開啟“同名村鎮續緣之旅”。來自臺灣臺南市、嘉義縣、彰化縣、桃園縣、基隆市的350多位鄉親,與來自福建同名村鎮的代表共聚一堂,一圓祖先的夢想。

  “真想去看看他們現在的生活。”臺灣嘉義縣朴子市雙溪裏里長張六老人很興奮。他説,60位鄉親第二天就啟程到南安市的雙溪村。“我們都想知道祖先是從哪來的,鄉親們又是怎樣生活的。”張六老人説,臺灣雙溪裏有個石馬宮,已經有280年的歷史,是從福建遷過去的,南安也有同名的宮廟。“去了一定要拜拜。”

  “唐山過臺灣”是一部兩岸共同的歷史,也解答了為什麼大陸與臺灣有那麼多的同名村鎮。如今的“唐山”是一種文化符號。在臺灣,“唐山”是對大陸的代稱,很多臺灣人的族譜上都記載著自己的祖先來自“唐山”。歷史上從大陸到臺灣開基創業的移民活動,被稱為“唐山過臺灣”。

  遷居臺灣,從此與親人天各一方,骨肉分離,何時才能相見?心中的念想何以告慰?於是,他們把祖宗的牌位帶了過去,把自己在大陸祖籍地的府、縣、鄉、村地名,街巷名和宗祠名、寺廟名,乃至家鄉的山川名勝名稱,甚至開發建設臺灣有功的歷史人物、有影響的墾臺名人、移民首領名字、家族姓氏作為在臺灣新聚居地的名稱。他們沿用相同的堂號、沿用傳世輩字序列,以此銘記自己的祖籍,銘記自己“根”之所在。這樣,就有了海峽兩岸眾多同名的村鎮。

  同名、同根、同源。閩臺相同的地名,記錄的是祖籍福建的臺灣鄉親跨越海峽、篳路藍縷的艱辛和他們對家鄉深深的思念,印證了兩岸割捨不斷的血脈親情。

  族譜對接:敘今昔與未來

  6月16日下午,另一場海峽論壇的系列活動——同名村心連心聯誼活動暨海峽兩岸名家書畫交流展在廈門開幕。幾位滿頭白髮的臺灣老人站在大幅的同名村楷書長卷前,仔細尋找著臺灣家鄉與大陸同名村的所在。“找到了!就在惠安。”來自基隆的張細山老人瞇起眼瞧了又瞧,滿心歡喜地説:“這多好啊,大家來來往往,交流交流,再不陌生了,還可以找到共同合作的事情,再好不過了。”

  臺灣同胞積極響應本次活動,臺灣新北、臺南、彰化、嘉義、基隆、高雄、花蓮、新竹、南投等13個市縣,28個鄉、鎮、村、裏負責人及村民代表62名鄉親前來參加活動,與廈漳泉對應的同名村開展對口懇親交流。開幕式上,19個閩臺同名村簽署友好交流合作意向,謀求“雙方互動、互惠雙贏”。

  隨後開展的海峽兩岸名家書畫交流展,以海峽兩岸民間書畫藝術交流的方式,挖掘閩臺民間文化藝術資源,展現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美好願景。尤其兩岸同名村的族譜對接和一幅“同名村村名”的楷書長卷,記錄著中華民族的先民渡海移居、開發臺灣的歷史,這是鄉情延續的有力佐證。

  據可考的資料表明,臺灣人祖籍地在福建的佔83.1%。海峽兩岸相關譜牒文獻記載和閩臺族譜文獻研究成果表明,福建先民移居臺灣、開發臺灣,在聚居村落很多都是以福建祖籍地的原鄉名稱或故里傳統習慣來冠名,形成了海峽兩岸具有豐富人文特色的血緣、地緣、文緣關係。同名村緊連著相同的風俗、文化和信仰,也牽係著閩臺的家族血脈和宗族親情,這種血濃于水的同胞親情是天然形成的。(吳在平 劉雪杭)

編輯:郜利敏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