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凈山名院成臺灣“玉二媽”宮廟之祖廟

時間:2011-07-07 10:00   來源:福建日報

  近日,又有臺南縣的17名遊客特地到東山島銅缽村“凈山名院”,朝聖“玉二媽”。自凈山名院被確認為臺灣所有“玉二媽”宮廟的祖廟後,2007年8月,銅砵村凈山名院“玉二媽信仰民俗”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4年多來,凈山名院已接待臺胞1.2萬多人次。

  據記載:銅砵村媽祖婆山(也叫凈山),山下有座“凈山名院”,始建於明朝萬曆十七年間(1589),崇禎年間重修。清嘉慶戊午年間寇亂遭毀,丁醜年擴建重修。民國年間和文革時期再次遭毀,1985年由臺胞、新加坡華僑捐資重建,佔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廟宇面對臺灣海峽。其院碧瓦飛檐,精緻雅觀,保留著明朝院廟的建築風格。院外有多處勝景,與廟門前的馬鑾灣景區交相輝映。

  “凈山名院”俗稱“媽祖廟”,但這裡奉祀的卻是“柔懿夫人”陳懷玉,與其他寺廟不同的是同時奉祀“大媽”、“二媽”兩尊神像。兩尊神像見證了血濃于水的閩臺神緣。史載,入閩開漳聖王陳元光次女陳懷玉,聰慧賢淑,文武雙全,心懷報國大志,豆蔻年華即隨父親走上開發閩南、平定獠寇擾亂的戎馬生涯,17歲時在漳浦縣的一次戰事中不幸以身殉國。貞觀十七年,武則天為表彰她安民定邦的功績德勳,敕封她為“柔懿夫人”。

  據史料記載,明永歷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曾在銅缽村前的馬鑾灣造船、訓練水師,並於當年農曆三月廿二日,舉兵進軍臺灣,其中一路水師從東山島出征,銅缽村40多名子弟把凈山名院“媽祖”神像奉請上船隨軍徵臺,一路順風順水。但途經澎湖島時,遭遇荷蘭軍隊炮擊阻截,幸得“媽祖”顯身助戰,鄭成功大軍直搗臺灣,而銅缽村子弟無一傷亡。

  “媽祖”神像隨軍徵臺後,凈山名院一時成了無神之廟。銅缽村人又重塑另一尊“媽祖”金身安位祭祀。臺灣收復後,銅缽村部分子弟兵恭奉“媽祖”神像返鄉。結果,廟裏就有了兩尊“媽祖”神像,徵臺返鄉的“媽祖”神像被稱為“大媽”,重塑的“媽祖”神像被稱為“二媽”。至今,“凈山名院”保留下兩尊“媽祖”神像和讚頌陳懷玉功德的額匾、楹聯。大殿額匾、殿中橫匾上書金字“淑女元勳”、“懿德懷柔”;大殿門聯:“柔質秉軍機而稱烈女,懿躬參將略以佐嚴親”;殿前石刻柱聯:“德布潁川懷壯志,神恒寰宇玉堅貞”等。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銅缽村部分去臺子弟定居臺南山上鄉等地。其“凈山名院”香火也就首播臺南山上村,故山上村“天后宮”是臺灣所有“玉二媽廟”的總廟。“玉二媽”香火由此在臺灣、澎湖等地廣為傳播,迄今340多年。現在嘉義、臺南、臺北、臺中、基隆等地都有“玉二媽廟”,信眾遍佈臺灣已達數百萬人。為了實現了謁本追源的願望,臺灣國際獅子會臺北地區負責人陳秀卿、嘉義市天后宮董事長蕭鎮煌等眾多臺胞,經過13年的調查考證,終於在2006年確認東山凈山名院是臺灣所有“玉二媽廟”的祖廟。

  2006年10月24日,以臺南“山上天后宮”為首的臺灣“玉二媽廟”尋根謁祖團一行21人,首次來到銅缽村凈山名院,舉行了認祖祭祖儀式。2009年2月16日,由臺灣嘉義市天后宮牽頭組織的全島26家“玉二媽”宮廟的650名臺胞信眾組成的進香團,首次乘船直航大陸,用7頂神轎恭奉92尊神像回“娘家”,在凈山名院舉行隆重的祭祖大典、誦經祈福、文化踩街等活動。之後,海峽兩岸間的謁祖參訪交流活動持續不斷。

  ●專家點評

  東山縣博物館研究員陳立群:東山凈山名院有著閩臺民俗文化的鮮明特色,對於研究閩臺同根共祖的地緣、文緣,以及兩岸的民俗信仰有著突出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同時,通過開展兩岸民俗信仰交流和聯誼活動,對於增進兩岸同胞的感情和民族認同起著重要的作用。

編輯:白皛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