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鄉鎮幹部赴臺學習:一粒米這樣傳遞文化

時間:2012-12-12 14:15   來源:福建日報

閩鄉鎮幹部赴臺學習:一粒米這樣傳遞文化

  福建鄉鎮幹部赴臺學習。圖片來源:《福建日報》

  為學習借鑒臺灣先進經驗,進一步提高福建省鄉鎮幹部的現代化管理水準,推進福建省現代農業發展,促進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合作向縱深層面邁進,根據福建省委組織部安排,日前福建省39名鄉鎮黨委書記組團赴臺,進行為期一週的“發展現代農業”專題考察培訓。他們針對基層鄉鎮的現實狀況,在課堂上向臺灣專家學者們求教,到田間漁市向島內農漁業者學習,與臺灣當地民眾展開深層次的交流,一路上認真觀察,敏于思考,在拓視野、長見識的過程中,更新了理念,收穫甚為豐厚。

  農漁會模式啟示多

  臺灣的農會組織網路健全,在農業生産經營的每個環節和角落都有其身影與足跡。培訓班考察的第一個行程,便是臺中的兩家農會。

  臺中市豐原區農會幹部在臺上介紹經驗時,學員們認真做筆記,聽得聚精會神,有的還錄音、拍照。豐原出産的枰柑聞名全臺,其産銷經驗引起漳州市長泰縣坂裏鄉黨委書記姚美福的濃厚興趣。長泰縣盛産優質蘆柑,但近年來受“黃龍病”影響産量大減,姚美福當場向臺中農會的專家請教防病防災經驗,得知他們也是從脫毒抗病種苗抓起,採取土壤全面消毒、植株全面更新等辦法,雙方約定今後加強聯繫,相互交換最新農業資訊。

  臺中市漁會建立的臺中魚市場,每日淩晨3點到5點進行交易,將漁民委託的水産品公開拍賣,拍賣所得的絕大部分歸於漁民。“這樣的拍賣,價格透明公道,也讓漁貨集中,它不僅改變了漁民個體議價相對弱勢的地位,讓漁民利益實現最大化,也保證了市場的公平有序。”臺中魚市場副總經理林坤田説。“我認為臺中魚市場能順利運轉,不僅因為機構成熟,法規跟進更為重要,法規的成熟顯示了相關機構管理能力的提升。”周寧縣鹹村鎮黨委書記葉毅參觀後頗有感觸。

  “當農産品遭遇病蟲害或者滯銷時,當地相關部門有沒有提供補助以減少農民損失?”“農業産銷班如何運作?”“農業互助保險怎麼辦理?”“魚市場交易會不會受現代商務衝擊?”在參觀現場,學員們紛紛提問,雙方互動熱絡。通過參訪,學員們對臺灣農業基層經濟組織運作的模式、行銷策略等都增進了了解。

  休閒農業刷新理念

  為突破傳統農業經營困境,臺灣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著力發展精緻休閒農業。目前,臺灣精緻休閒農業已進入成熟發展階段,觀光農園、野生動植物的觀賞與研究、品嘗野味的休閒旅遊、綜合性的休閒農場、特色民宿等都方興未艾。在阿里山鄒族部落的瑪納有機園區,學員們深入田間茶園,與當地農人交流,學習臺灣精緻休閒農業的發展經驗。

  鄒族原住民部落蔬菜産區每人平均土地較少,在蔬菜耕作與收益上,曾經面臨困境,當地通過採取精緻農業與觀光農業相結合的辦法,以多樣性生態整合部落資源,發揚部落農業特色,不僅大大提高了農作物品質,其茶園觀光休閒旅遊項目也吸引了大批的客人。

  惠安縣東橋鎮黨委書記林慶福説:“臺灣農業創意百齣,把農業搞得很‘樂活’,讓農民很有自豪感,這使我深深體會到‘三農’大有可為,農業文明不僅要有傳承,還要有所創造,充分挖掘它的多元特色,産生更大的效益。”

  中興谷堡稻米博物館,是由臺灣聯米企業設在彰化縣埤頭鄉的觀光工廠。博物館分戶外樂活田園與谷堡展示館兩部分,通過“聯米時光隧道”、“稻香風雲館”、“稻香傳奇館”、“谷色谷香精品館”等板塊的生動展示,讓遊客了解稻米穀物的相關知識,從而更加珍惜土地和糧食,整個展覽呈現出濃濃的文化內涵和絕妙創意。

  “你呷飽沒”是博物館門口張貼的廣告語。“臺灣文創都很接地氣,富有人情味,容易入眼入心。”參訪團副團長吳艷蓉表示,只用小小一粒米就把農業文明與世俗人情緊緊粘住,廣告語讓人感覺特別親切。此外,展館裏的佈置也都滲透著人文關懷的氣息,希望兩岸能聯手廣種“福田”,不斷延伸農業的文化內涵。

  廈門市同安區汀溪鎮黨委書記蔡志宏認為,臺灣農漁業者將農産品變成藝術品、伴手禮,將農田變成觀光景點,“通過參訪,能感受到農業真是一項朝陽産業。臺灣的一些經驗值得借鑒,我們的觀光休閒農業也大有可為”。

  借鑒學習共同發展

  除了實地參觀考察,學員們還在臺灣文化大學學習“臺灣精緻農業的推動”、“臺灣休閒農業發展現狀與展望”、“農業企業化管理”、“農産品品牌化策略”、“臺灣農産品拓展國際市場的行銷規劃”、“農業生物科技發展策略”等課程,學員們就兩岸農業現狀與發展策略等問題與臺灣專家學者們展開交流互動,收益良多。

  “臺灣農業是甜蜜的事業,具有健康、卓越、樂活三大特性,充滿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次前來參加培訓的都是我省各鄉鎮基層的管理幹部,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對農村,與農民直接打交道。通過參訪學習,他們應當會對今後如何幫助農民增收、如何推動農産品實現質的飛躍、如何進一步發展現代農業等有感性和理性的認識,在實際操作上也能得到啟發。”參訪團團長陳善舉説。

  結束培訓時學員們一致認為,臺灣農業經歷了由粗放型傳統農業向集約型精緻休閒農業轉變的過程,其經驗與教訓都值得學習和借鑒。但閩臺又有各自的省情和特點,他們將根據當地實際,將此行的所見所聞所感認真消化,取長補短,去粗存精,在實踐中進一步摸索,切實打造好現代農業的新篇章。(記者 林娟 文/圖)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