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生義工支教西部農村的別樣暑假

時間:2011-08-03 12:46   來源:新華網

  今年暑假,由臺灣聯合大學系統28位師生組成的志工團隊、一群被領隊老師稱為“孩子們”的年輕人,帶著原汁原味的臺灣“啟髮式”教學和“留下無可取代的回憶”的信念,來到甘肅省的一所農村中學--蘭州市紅古區第二十四中學,開始為期10天的支教生活。在那裏,他們給偏遠地區的300多位師生展示了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農村孩子被“大風吹”點爆的英語熱情

  “Leo 、Virgo 、Libra……”蘭州市第二十四中學高一2班的學生馬婷婷正如數家珍一般背出上一堂英文課學習的單詞。

  “這些單詞是遊戲‘大風吹’需要用到的,如果我記不住,就得眼睜睜看別人做遊戲,我只能在一邊幹著急了。”馬婷婷説。

  15歲的馬婷婷家在蘭州市紅古區崗子村,今年中考後她考入了蘭州市二十四中學。和大多數農村孩子一樣,馬婷婷最不喜歡的課就是英語,但臺灣“老師”用遊戲、手工等有趣的互動教學方式,讓她第一次感到背單詞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支教的第一節課,臺灣“老師”林君黛讓馬婷婷和其他幾個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帶領大家做遊戲、學習新單詞。從一個英語“落後生”突然變成了課堂的主角,這讓馬婷婷對英語的興趣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為了幫孩子們儘快融入英語學習中,在做教學計劃時,林君黛設計了很多課堂小遊戲,卻不曾想效果這麼好,她很有成就感。

  林君黛是臺灣新竹清華大學二年級研究生,她所在的學校和臺灣“中央大學”、交通大學、陽明大學4所高校共同組成了臺灣聯合大學系統。今年暑假,她在聯合大學系統網站上報名參加了義務支教西部農村的活動。

  除了努力糾正“臺灣腔”,試著用更清晰的普通話和學生們交流之外,支教的臺灣大學生們上課時都在身上帶著寫有自己名字或昵稱的硬紙板,方便自己和學生儘快熟悉起來。

  開始時學生們都稱呼他們為“老師”,但不久後就改口叫起“哥哥”“姐姐”了。幾天過後,班裏哪個同學因為別人借了自己的文具沒有歸還,都會首先想到告訴這些臺灣來的“哥哥”和“姐姐”幫忙解決。

  “開始時學生們的確很害羞,有些孩子作自我介紹時聲音小到聽不見,我還有點擔心這裡的學生會不會接受臺灣的教學方法。現在看來,真正影響交流品質的是什麼?除去‘一定要給孩子們帶來什麼’這種居高臨下的心態,笑容和理解會更有力量。”林君黛説。

  支教大學生眼中臺灣和大陸的城鄉差距

  “雖然來之前對西部的情況有一些了解,也做了很多教學準備工作,但是沒有想到這邊學生的英語基礎比預想的還要差一些。”臺灣交通大學研究生二年級的倪孝勇説。

  倪孝勇2010年暑假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一所學校支教,今年是他第二次來到大陸參加支教活動,相比其他義工來説,他算是經驗豐富的。

  倪孝勇曾在大陸的電視節目中看到一個10歲的小孩子操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對著鏡頭演講,由於臺灣學生的英語學習氛圍非常濃厚,他想當然地認為電視中的那個孩子代表了大多數。但是來到農村學校後,倪孝勇發現,這裡的孩子別説英文發音是否標準,就連基礎的語法往往都張冠李戴。

  “由於缺乏英語學習環境,加之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普遍不高。成績上不去,老師也很苦惱,英文成了讓農村學生和老師們最頭疼的科目。”蘭州市第二十四中學辦公室主任薛世珍説。

  薛世珍坦言,由於西部農村地區環境封閉、教育意識淡薄,很多孩子高中畢業就直接選擇上職業技術學校或者去城市裏打工,只有全校的尖子學生才能考入大學繼續深造,失去了學習的動力,一些孩子甚至直接放棄了英語。

  除了教學環境落後,西部農村學校教學工具和設施捉襟見肘的狀況也令支教的臺灣大學生們感到吃驚。

  支教團的帶隊老師、來自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行政教員楊文婷説:“在臺灣,城市學校和鄉村學校的基礎建設區別很小,每間教室裏都有配備投影儀、電腦甚至是空調。學校裏都有理、化、生、地理實驗室,還有設備很好的音樂、美術、自然、舞蹈、運動場等多功能教室和活動場地。但是,在這邊的農村學校,湊齊幾臺錄音機都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當地政府或許可以在農村學校的建設上多投入一些,畢竟教育是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黃裕隆説。

  西部的孩子需要更多關注目光

  “我們來到這裡時間很短,能教授的英文知識非常有限,但是我希望通過這些天的交流,向孩子們傳遞‘要有自己的夢想,並且堅持不能放棄’的信念。”倪孝勇這樣定義自己的支教生活。

  同樣地,對中國西部農村地區的教育工作者來説,不僅希望大家能在物質上盡可能幫助農村的學生們上學,更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意識到鼓勵孩子人格成長的重要性。

  蘭州市第二十四中學校長黨仁福説,作為“千鄉萬才計劃”西部故事助學金項目的會員學校之一,今年,蘭州市第二十四中學首次有機會與臺灣高校學生直接交流。

  “臺灣支教大學生多樣的教學方法、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以及服務社會的熱情都給學校的師生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黨仁福認為,這對學生們的學業進步和健康成長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時,“兩岸教育界通過交流、傳承文化,也加深了了解,增進了友誼”。

  據介紹,“千鄉萬才計劃”係臺灣已故著名企業家溫世仁搭建的一個促進兩岸交流、幫扶貧困生、改變西部地區落後面貌的平臺,而西部故事助學金項目是“千鄉萬才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千鄉萬才計劃”通過西部故事助學金項目已吸引到大量捐贈,資助近14萬名學生共600多萬元,捐助101所學校達360多萬元,醫療救助近21萬元。在二十四中學所在的蘭州市紅古區,受助於西部故事助學金項目的學校有5所,受益學生達150多人次。

  黃裕隆認為,組織支教活動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臺灣大學生來到西部,讓這裡的學生能夠接觸外面的世界,以後走出封閉的山區,擁有更豐富的人生。(衛韋華)

編輯:白皛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