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觀瀾:兩岸關係無小事 赴臺旅遊小節不小

時間:2013-05-09 09:35   來源:中國新聞網

  最近,臺北一個觀光景點將“不得踐踏草皮”、“不要攀折花木”等標示牌,特別加上簡體版。無獨有偶,臺北故宮多年前便在進門大廳中,擺上簡體字標示牌:“請輕聲細語”。不知大陸游客看到這些專為自己準備的標示牌會作何感想?

  可能很多人會認為,站在草坪上,拉著盛開的花枝,照張相;或者,在街頭,隨手丟個空塑膠瓶;無視紅燈,來個“中國式過馬路”,都是小節;更不用説,站在大廳裏大聲聊聊天。和幾年前在野柳刻“到此一遊”的趙根大相比,這些行為的確都是小節。但是,刻字令人不齒,不拘小節同樣不受歡迎。

  坦白説,早年臺灣人到海外旅遊,也有類似“不拘小節”。臺灣作家三毛就曾在《親不親,故鄉人》中講到,20多人的旅行團在飯店大廳大聲講話,令周圍人輕藐又憤怒。她同時還列舉,在水果店裏對水果又掐又捏,讓老闆氣急怒吼。碰巧,這幾天,臺灣媒體也報道,不少大陸游客隔著包裝袋,把蛋卷捏得粉碎。可是,三毛的文章寫在40年前,今天的臺灣早就將這些惡習一一拋棄,不拘小節只會受到側目和鄙視。

  關於大陸人的小節問題,近年已被討論多次。實際上,早在2005年尚未開放大陸民眾赴臺觀光時,一家臺灣媒體就曾報道,臺灣人擔心大陸民眾不拘小節。不想,不幸言中。開放陸客觀光後,今年年初的一份調查顯示,57%的臺灣受訪民眾對大陸觀光客沒有好感,與去年比較,這一比例上升了4%。

  近年臺灣當局一再提高遊客人數上限,也表示歡迎更多的大陸民眾到臺灣旅遊。不過,這大半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超強購買力已使大陸人成為全世界最希望招攬的遊客。但是,歡迎不等於喜歡,更不是尊敬。一擲千金的豪客或可得到眾多諂媚,然而,發自內心的喜歡或尊敬,一定來自雙方愉快的互動,以及對方人格的魅力。兩岸同文同種,有溝通的便利;擁有共同的歷史連結,也有交流的需要。倘若僅僅因為吐痰、踐踏草坪等小節而心生隔閡,小節就變成了大問題。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在無小事的兩岸關係上尤其如此。其實也不用呼喊提高素質、加強修養之類的口號,只需想想我們上學時老師的話:自覺排隊、不要隨地吐痰、不要亂丟垃圾……(孫立極)

編輯:郜利敏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