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臺生陸生跨海峽 求學經歷改變對兩岸看法

時間:2012-12-27 09:0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心平氣和地觀察我們相識相遇的地方,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北京大學臺籍博士楊中浩在總結他的2012年時,對中新社記者説。

  楊中浩2005年“登陸”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預計明年畢業。他想留在大陸做研究工作,希望所學對兩岸政策有貢獻。

  家在廣東的刁培煌是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大二學生,他是第一批赴臺讀本科的大陸學生。他説,在臺灣自己收穫了獨立和學習能力。2012年刁培煌認為最有意義的事情是他接任學校陸生聯誼會會長。“陸聯會”平常組織各種活動服務陸生,現在有成員100多人。

  “大陸的發展快到超乎我的想像”,來自臺北的陳宋堯如是評價大陸的變化。他是中國政法大學本科和碩士畢業生。

  2001年陳宋堯就來到北京讀高中,他和姐姐一起來大陸求學。現在姐姐已經是中央音樂學院的講師,學法律的他則剛剛通過大陸的司法考試,希望未來能夠在大陸從事律師工作。

  陸生、臺生跨越海峽求學,他們是兩岸教育交流最直接的體驗者。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在大陸求學的臺灣學生有7346人,赴臺灣求學的大陸學生則超過1800人。他們彼此在對岸收穫不同的體驗。

  楊中浩認為在北京大學擁有更寬廣的視野,能接觸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政要、企業家。在刁培煌看來,臺灣學生友好、思維活躍,學校的師資力量強,社團活動豐富。陳宋堯則認為,大陸的競爭更激烈,國際化程度比臺灣更高,大陸學生自律能力強、生涯規劃明確;臺灣學生更注重自由發展個人的優勢,更具創意。

  臺生、陸生在對岸收穫的同時也在在遭遇屬於他們的問題。

  臺生在大陸面臨激烈的競爭。陳宋堯直言“在大陸學習比在臺灣辛苦,在大陸市場上競爭,臺生沒有特殊性,和大陸學生機會均等”。楊中浩也發現想要在北京找一份與臺灣研究相關的工作難度很大。

  陸生在臺灣亦面臨生活、工作的問題。如健保方面,今年9月,淡江大學的陸生崔耘得了重症,卻無健康保險,只能募款應急。在臺陸生是否能享受健保待遇引發島內多方廣泛討論。

  臺灣當局對陸生的“三限六不”政策(限制陸生赴臺總量,不加分、不提供獎助學金、不影響招生名額、不允許校外打工、畢業後不可留臺就業等),讓陸生産生不安定感。如果政策不變,儘管在臺灣接受教育,但是陸生終究需回大陸就業,而大陸競爭壓力更大。

  為了臺生和陸生更好地發展,兩岸都在完善各自的政策。如大陸為增加臺生在陸就業的機會,一些省市正在擴大大陸畢業的臺生及其他臺灣居民到大陸事業單位就業的試點,今年在福建、江蘇試點基礎上,新增天津、上海等4省直轄市。

  臺灣方面,10月,臺當局行政機構擬將在臺修讀學位的陸生的身份從“停留”改為“居留”(完成學業後須回大陸),並擬將陸生納入“健保”體系。11月,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開放承認大陸41所大學的肄業證明,在大陸臺生、大陸配偶都是受惠對象。

  兩岸的未來在青年。臺生和陸生都是兩岸教育交流的使者,是兩岸的體驗者、觀察者,也是兩岸關係的推動者。楊中浩希望未來自己的所為能夠“幫助我們的同胞”。陳宋堯希望未來能夠服務更多的人,特別是服務更多的大陸同胞去臺灣學習,就像當初他到大陸得到很多人的幫助一樣。

  兩岸的青年需要更多的交流,正是跨海峽的求學經歷改變了很多臺生、陸生對兩岸的看法。陳宋堯建議“臺灣學生有機會一定要來大陸走走,看看大陸的競爭,感受國際化視野,否則在臺灣看大陸容易隔著一堵墻,其實面前可能僅是一層膜”。(作者 石龍洪)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