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于臺灣規定 首批赴臺大陸生陷就業焦慮

時間:2013-07-23 15:27   來源:環球時報

  2011年9月,臺灣開放大陸學生赴臺就讀,首批兩年制碩士研究生今年6月畢業。他們只有100多人,但作為第一批在臺灣畢業的學位生,且受限于臺灣規定,陸生不能在臺灣就業,他們何去何從引人關注。

  大陸的畢業生招聘高峰在每年下半年10月到隔年4月,到6月不少學生去向已明,而在臺的陸生大部分都還未定。輔仁大學就讀傳媒專業的小楊今年年底畢業,她6月份還沒開始找工作,一是忙著寫論文,精力有限;二是畢業後要回大陸,人在臺灣,無法參加面試。就讀新竹“清華大學”化工係的研究生余呂宏説,他要回廣東找工作。在臺灣他用兩年取得碩士學位,回去進行學位認證等,估計剛好和在大陸讀三年制的同學一起找工作。小楊説,在出境讀書裏面,臺灣算是離大陸很近,但遠在英國或其他地方的同學,畢業時可做兩手準備,一方面在當地找工作,一方面考慮回國找機會。這是在臺灣讀書做不到的。

  6月中旬,臺灣一家民間組織“中華領袖精英交流協會”為在臺陸生舉辦了一場就業人才交流會,20多家兩岸企業提供了上百個崗位,100余名陸生參加。來自福建的張振翔就讀于高雄的中山大學,他説:“如果臺灣能提供一個比較好的平臺的話,就解決了我們很大的麻煩。”不過,小楊略感失望,因為大部分職位要求學歷是大學、大專,還有高中的,而陸生讀的都是碩士研究生。

  淡江大學法文係學生崔耘也是2011年到臺灣的第一批陸生,不過她的專業是三年制。崔耘説,如果在大陸學習,現在可能已經在找工作了。但在臺灣不能打工,實習也要看機會,因為“政策不允許打工,很難界定實習與打工的界線。”在崔耘看來,這是到臺灣讀書的最大缺憾。崔耘本科讀的是華東師範大學法語專業,她認為大陸高校學習抓得緊,基礎教育紮實,較有深度。臺灣高校比較多元,如她讀的法語涉及哲學、文化等,較有廣度。崔耘稱,自己未來想回家鄉上海做一名中學老師。但明年7月底她才能拿到文憑,回大陸還要做學歷認證,另外,她還涉及老師資格證的問題,比同級大陸學生找工作要晚半年或一年。雖然困難重重,但崔耘仍表示,“對我人生規劃來説,到臺灣讀書是值得的。換個新地方,開了眼界。”上學期間,因為生病住院,臺灣濃濃的人情味讓崔耘深受感動,“除學習外,還可以學到很多其他東西。”(環球時報駐臺北特派記者:孫立極)

編輯:郜利敏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