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教學”讓臺灣中學師生快樂“起舞”

時間:2013-07-16 13:51   來源:福建日報

“活化教學”讓臺灣中學師生快樂“起舞”

  林莞如老師和學生演示人體肋骨認知教學。

  以往的教學活動,大多聚焦在老師精彩的“教”,鮮少看到學生真實的“學”,形成以教師為主的單向講授。在數字化互動的時代,老師如何走出唱“獨角戲”的角色,激發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臺灣教育界關注的焦點。

  近日,臺灣教育主管部門發佈了生物“活化教學”的案例片,“春分帶學生去八卦山觀察灰麵鵟鷹,假期帶孩子去濱海濕地進行生態探查”。生物課也可以如此有趣,也可以在野外找尋知識和思考。

  這其實只是臺灣“活化教學列車”項目的一個縮影。自去年10月18日起,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推出“活化教學列車”,把一些優秀老師的創新教學經驗拍成短片,讓島內老師觀摩學習探討,改變以往僵化的教學、學習模式,促進臺灣創新教學。

  臺北市木柵中學地理科老師張建維為了讓學生了解臺灣,就讓學生自己動手繪製臺灣地圖,結果有人用模型,有人透過名人、小吃介紹各地特色。五花八門的臺灣地圖完成,老師讓學生分組討論,並上臺分享自己的製作思路和心得。

  彰化縣立線西中學的姚同學,用自己製作的模型分享學習DNA的過程。“我帶著老師分發的模型紙,親自動手製作成DNA模型,後面媽媽一起來幫忙製作模型,全家人一起動手很開心。”對此,該中學的生物老師林莞如説,不僅僅是DNA,在課堂上她會讓學生拉線,更直觀地了解人體小腸的長度。

  當了20多年生物科老師的林莞如告訴記者,以前應試教育的“高壓”讓她和學生關係緊張,後面她嘗試合作教學模式,重新找到教學的樂趣。“以前更像‘馴獸師’,學生考高分,可是考完試也許他們不再對生物有任何興趣,現在我更像一個導演,安排好情境,控制好時間,做好協調引導,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學習,體驗探究的樂趣。”

  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有關人士指出,“活化教學”、創新教育,最重要的是改變老師的觀念和教法,但這並不容易,要慢慢引導,讓他們了解其他方法可行而且更好。去年,“活化教學列車”主要是把一些老師的創新教學的優秀經驗,拍成十幾分鐘的影片,供老師觀摩學習探討,促進臺灣教學的多元化。截至目前,該項目已經製作拍攝了25個短片。

  來自基隆市立碇內中學的數學教學團隊透過共同研討、提問及反饋,將“合作學習”帶進數學課。上課前,該校數學科李昕儀老師安排座位,將桌椅排成ㄇ字型,再依學生的學習成績表現,採取異質分組、兩兩配對。學生分組相互討論時,李昕儀老師指導學生運用小白板輕聲討論;當學生上臺解題時,李昕儀老師鼓勵學生展現颱風,臺下同學也要勇於提問。就這樣,學生們慢慢轉向大家,分享各種解題的方法,説話的膽量也愈來愈大。

  善用教具和教學投影片也是引發學習興趣的方法之一。李昕儀老師以常見的撲克牌為道具,讓學生認識“等差級數”,並以教學投影片讓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引導學生進行圖像式思考,進而讓學生上臺分享各種不同的解題方式。李昕儀老師告訴記者,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理解問題的核心,要比死背公式有趣且容易多了。

  臺北市教育局負責人接受媒體採訪時説,取消基本測試後,臺北市中學重要的核心概念是“活化教學”,老師除了教學生紮實的知識外,還要教學生把知識轉化成能力,並具備批判思考的能力。老師不是問學生“知道什麼?”,而是問“為什麼?”、“如何做?”、“有何不同?”等思考問題。(駐臺記者 李向娟 文/圖)

編輯:郜利敏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