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金融中心獲批3年:臺味待加強 金融總部少

時間:2013-06-06 13:22   來源:東南網

  今年6月,廈門兩岸金融中心獲得國務院批准滿三週年,作為全國唯一的兩岸區域性金融中心,它從批准之日起,便吸引來全國關注的目光。

  這三年來,兩岸金融中心運作得如何?在當下的時空背景下,它面臨著什麼樣的新挑戰新機遇?它該如何把握機遇,提升為更大平臺?本報今起刊登系列報道。

  初夏,廈門環島路兩旁景色更加青蔥,樹木婀娜,一派南國醉人風姿。在這條路的外側,是白沙碧海,魚群戲浪,鳥兒逐波。

  從廈門會展中心沿環島路北上,外側景點有香山國際遊艇碼頭、觀音山遊樂區、五通燈塔公園等,休閒遊樂味濃厚;內側則是商業色彩濃厚,一路上去有廈門會展中心、會議中心、軟體園二期、觀音山商務營運區、萬達廣場等。

  從會展中心一直到五緣灣南路,位於環島路內側與環島幹道之間6.5公里長的狹長地帶,面積約21平方公里,有個統一名稱“兩岸金融中心”,它經國務院批准設立,並寫入全國“十二五”規劃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

  臺資金融群聚效應不明顯

  在廈門兩邊的金融城市,一邊是上海,面向海外,向全球吸納金融精英;一邊是深圳,緊靠全球性金融中心香港,作為香港金融大港的輔港。上海、深圳之間的海西地區,可視為兩大金融板塊間的洼地,即兩大金融城市無法有效輻射的區域,廈門由此空隙崛起于金融城之列。

  廈門還與另一金融城市臺北遙相呼應,彼此隔著臺灣海峽,一衣帶水,命運相連。廈門與上海、深圳的最大不同處在於,廈門是“兩岸區域性金融中心”,它打的是兩岸牌,輻射的區域是海西區以及臺灣,因此,能否打好兩岸牌,事關兩岸金融中心成敗。

  如何打兩岸牌?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所副教授石正方指出,兩岸金融中心建設思路是在此前廈臺金融合作個案基礎上,通過擴大試點,吸引更多臺資金融項目和臺資金融機構入駐,形成臺金融機構的群聚效應,並力爭成為大陸各大金融機構對臺金融交流合作的窗口、基地。

  然而截至2012年底,臺灣10家銀行在大陸共設立了16家分行,沒有一家分行落戶廈門乃至海西,臺銀行業者的最愛仍是上海輻射區域長三角,其次是深圳輻射區域珠三角。銀行業是金融領域的核心産業,因對臺而設立的兩岸區域性金融中心,卻沒有吸引來臺銀行業者的關愛眼神。

  金融機構設立總部少

  兩岸金融中心至今獲批3週年,開工建設超過2年,據兩岸金融中心指揮部統計,合計落戶項目與在談項目,預計投資額近600億元。三四十棟5A級寫字樓或動工或竣工,標誌性建築兩岸金融中心大廈高200多米,不日將投入使用。

  兩岸金融中心大廈傲立廈門東海岸,毗鄰廈門國際會議中心,視野輕鬆越過香山國際遊艇碼頭,投向了遠方深藍色的海天交界處。

  現已入駐或欲入駐金融中心的金融機構當中,絕大多數為駐廈辦事處或廈門分公司,而罕有區域性經營總部或大陸經營總部,入駐機構層級過低,必然影響兩岸金融中心的輻射能力。2011年底,廈門市政府曾經出臺規定,對新設立或新遷入金融中心的法人金融機構最高獎勵3000萬元,以鼓勵金融總部建設。

  臺籍證券分析師、東莞證券廈門營業部首席顧問楊博光稱,中高階人才通常跟隨總部腳步走,辦事處主要吸引低階人才,所以廈門要努力爭取總部級的金融機構入駐,吸引高端金融人才匯聚。只有總部金融機構扎堆了,金融中心才算名副其實。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所唐永紅所長認為,廈門輻射區域的經濟規模、産業配套、內外通道,都不如長三角、珠三角,要想吸引臺金融機構過來,必須要有更加優惠的政策,但至今沒看到廈門有勝過上海、深圳的優惠政策,造成了今天臺金融機構不來扎推的現狀。

  在唐永紅看來,優惠政策遠遠不是獎勵多少,金融機構看中的不是一點點獎勵,而是在廈門可以做其他地方不能做的業務,做事情的空間更大,公司的發展空間更大,這個才是金融業者最在乎的政策!

  廈門應建兩岸金融學院

  楊博光指出,打造兩岸金融中心,一方面要讓大陸認識臺灣金融業,另一方面要讓臺灣認識大陸的金融業,讓兩岸金融人才認識對方的法律、制度、環境等,這在當前做得很不夠。沒有了解,便談不上融合,金融人才交流是金融中心建設的先頭工作。

  為了吸引臺金融人才前來,楊博光舉例説,廈門能否首開先例允許他們可以使用廈門臨時身份證,以此讓他們享受到廈門的市民待遇?楊博光“現身説法”介紹,他在廈門交了2年住房公積金,2013年初突然被告知不能交了,因為他是臺胞,“如果我用廈門臨時身份證,應該就沒這個問題了吧”。他説,他沒在臺企上班,而是在大陸企業上班,為什麼不能像其他員工一樣交公積金?

  楊博光強調,對一個高端人才而言,人才獎勵、住房補貼是一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能夠隨企業融入當地,融入市場,隨企業發展而發展,並進而領導企業成長。

  廈門銀行臺商業務部總經理吳至祥建議稱,廈門應該籌建兩岸金融學院,促成兩岸金融人才大交流,把金融格局做大,請來兩岸專家授課,併發給學員跨兩岸金融執業的證照,最終把廈門打造成兩岸金融人才高地。此舉不僅有助於讓廈門金融城的臺味更濃,而且有助於吸引更多金融機構前來設立區域性總部。(海峽導報記者 蘭文)

編輯:郜利敏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