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三個層次規劃企業商務信用建設

2011-08-23 09:22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馬迪

  《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從權威渠道獲悉,《關於“十二五”時期加強商務領域信用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已經定稿,商務部近期將正式下發。

  “這是國內首部商務信用建設的指導意見,也是首次明確政府層面對商務領域信用建設的思路框架,從信用道德文化建設、信用制度建設、商業信用運用三個層次規劃未來五年商務信用建設。”商務部內部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透露。

  更具實際意義的是,商務部將組織推動行業協會建立企業信用資訊數據庫,未來商業企業在交易中的信用資訊都可記錄下來,交易對手可獲取資訊,看其是否有不良記錄。

  據有關研究機構數據顯示,我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我國企業的壞賬率高達1%至2%,且呈逐年增長勢頭,而相比較下,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企業壞賬率通常為0.25%至0.5%。此外,目前我國每年簽訂約40億份合同中,履約率只有50%。業內人士指出,有些信用不好的企業可以在多次交易中給對手造成損失,就是因為信用資訊不夠透明,失信的代價過低。我國信用環境亟待完善,最關鍵的就是要建立完善信用資訊體系,降低徵信成本,提高企業失信代價。

  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內部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構建起“誠信者受益,失信者懲戒”的社會誠信體系非常重要。企業履行信用,能否得到社會認同?企業不守信,能否得到懲罰?企業使用商業信用,是否有合適的工具?這些都是企業最關注的。

  “信用資訊系統的建設是信用建設的基礎。目前商務部對商務信用資訊系統建設的思路已經逐漸明確,就是從部分行業和地區的試點開始,逐步建立起企業信用檔案,製作和發佈守信企業紅名單和失信企業黑名單,總結試點經驗之後再逐步向全國推廣。”上述商務部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意見》的下發只是系列政策的起步,在《意見》下發到全國商務系統之後,商務部還會于近期下發一份實施要點,並將研究選擇部分城市或行業開展信用建設的試點。 

  “商務信用建設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落實起來很難,有些行業協會已經意識到信用檔案的重要性,但還需要政府層面的一個推動。不過政府層面的推動也需要一個過程。”上述商務部人士坦言。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信用相關資訊主要掌握在多個部委手中,很多國內企業有意建立信用資訊系統,但是很難獲取政府層面掌握的資訊,即使能獲取一些,成本也非常高。而從政府層面去推動,部委的協調也很難。此外,我國徵信業領域法律法規一直處於空白,《徵信管理條例》遲遲未出,仍在徵求意見階段,無法可依的狀態也使得信用資訊建設舉步維艱。

  商務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主任韓家平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同業企業能夠實現信用資訊的共用,可以有效防範風險,對行業有明顯益處,也符合企業的需求。不過目前地方商務部門和一些行業協會對信用建設的了解有限,這加大了相關工作推進的難度。此外,信用活動並不是只發生在商業環節,整個信用體系是相連的,理想狀態是在法律規劃下,各部委形成有效協調,實現信用資訊的有效共用和公開。

  韓家平認為,由政府組織推動行業協會開展試點是可行的路徑,同時他建議可以多發揮第三方信用機構的作用。中信保人士也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現在社會對信用的關注度還是不高,需要部委、行業、企業不同利益主體呼應,形成一個良好的大環境“有些機構和企業也掌握了大量信用資訊,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都參與進來也很重要。”

  “政府只是起到組織協調和推動的作用,從長遠來説,信用體系建設還是要更多依靠市場化的力量。”商務部人士説。(記者孫韶華)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