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幣理財收益大幅縮水 換成人民幣更划算

2013-08-05 12:1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林天泉

  “外幣該花就花,沒必要存著當家底 ”

  “有外幣就趕緊花掉。”説起外幣理財,曾在國外工作的程先生有自己的想法:這幾年人民幣一直在升值,與其看著手中外幣在貶值,不如把錢變成能保值的“東西”。

  “買房子、傢具,我都把存在銀行的英鎊換成人民幣,該花就花。2009年買的紅木傢具,如今價格也翻了一番。我在英國工作時,英鎊對人民幣的匯率為13 1左右,如今跌到9.3 1上下。我這一賣一買,可是賺了呢!”程先生認為,如今國家放寬居民購匯額度限制,想要出國旅遊、留學,隨時可以去銀行購匯,居民沒必要非存一筆外幣當“家底”。“我的同事、朋友們每回出國,都大包小包地買東西,特別是高檔商品,國外價格更便宜,誰還攥著外幣捨不得花?”

  在北京某外企工作的林女士談起外幣理財經歷卻連連嘆氣。“幾萬美元都躺在銀行吃利息,可再不敢碰啥 結構型理財了。”林女士説。

  原來,小林的哥哥定居美國後,每年都給媽媽匯養老金,幾年下來老人攢了7萬多美元。2007年股市大漲,小林媽媽看別人炒股發財,也想“折騰折騰”。

  趕巧的是,2007年5月,銀監會放寬外匯投資渠道,允許銀行係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直接投資國外股票市場;9月又下發通知,明確銀行代客境外理財産品的“投資起點”,由30萬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調低為10萬元人民幣,外幣理財産品一下子多起來。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9、10月間,國內銀行QDII發行量創下了每月25款的“歷史紀錄”。

  小林選了一款三年期銀行外幣理財産品。“銷售人員説産品跟國外債市、股市等多個投資品種掛鉤, 東方不亮西方亮 ,預期收益有10%甚至更多。當時歐美經濟狀況還不錯,我想就算賺不到10%,怎麼著也能跑贏存款利息、跑贏CPI吧?我把7萬美元全投進去了。”

  可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多家銀行QDII折戟海外沙場。至2010年集中到期贖回時,正在運作的262款QDII理財産品中,累計收益率為正的僅有114款,不少浮虧達40%以上。小林的資金也虧了30%左右。“差不多有15萬元人民幣呢!真沒法向老媽交代。”雖然銀行做了補救措施,進行産品延期並配套人民幣理財産品,但這次差點折本的投資經歷,讓小林從此對“外幣理財”退避三舍。

  2007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超過25%。“按兵不動等於坐視財富縮水,真該早點換成人民幣。”小林很後悔。

  “外幣理財收益大幅縮水,換成人民幣理財更划算”

  經歷過前一輪的教訓,目前國內各商業銀行對外幣理財都採取了小心翼翼的態度。普益財富近期發佈的銀行理財産品報告稱,近期銀行理財市場中外幣理財産品佔比不足4%,而去年同期為11.41%。

  收益大幅下滑是銀行“冷落”外幣理財業務的主要原因。

  普益財富數據顯示:去年5月到今年5月,外幣理財産品中,除部分澳元品種的預期收益率能達到年化3%以上外,其他幣種的外匯産品預期回報率多落在年化1%—2%這一區間,低於1%的産品也不在少數。這意味著多數外幣理財産品的收益沒能跑贏人民幣匯率升值幅度——半年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幅度已達2%。

  筆者採訪了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和光大銀行,除光大銀行1年期美元理財産品保證年化收益率2%,其他3家都僅僅提供預期年化收益,亦不保證本金。筆者對7月30日東方財富網在售的24款外幣理財産品進行了統計,19款保本産品中,除澳元産品預期收益超過3%外,其餘委託期不等的美元、港元等保本産品,預期收益最高只有2.2%,一年期美元産品預期收益1.9%。

  “預期收益和實際收益可能相差很大。”曾在某銀行做理財顧問的孟恩表示,外幣理財産品並非普通老百姓的投資佳選,能實現財富保值已屬難得,不要把它當成投機暴富的渠道。客戶不僅要有平常心,還應儲備相關知識。“幾個人能懂 波羅的海航運指數 呢?有些銷售人員想方設法地忽悠客戶。”他説。

  採訪中筆者發現,面對“不懂行”的客戶,銀行並不主動出示某類産品歷史年化收益率以供參考。對於投資標的物,也只有中行、工行列出資産池中各評級資産的比例,其餘兩家僅有一個含糊的投資方向描述。相比之下,外資銀行的銷售更為規範,不僅詳細列明投資標的物,對預期高收益的産品也充分警示風險。

  “這兩年,外幣理財産品的年化收益率總體上高過外幣存款利息,但都不如人民幣定期存款利率高。” 光大銀行工體支行的客戶經理説,在目前人民幣升值、國記憶體款基準利率高於歐美等國的背景下,把人民幣換成外幣投資海外,要承擔利差、匯差的雙重損失。相反,外幣理財中,有一類把外幣兌換成人民幣,投資國內市場的産品,比較而言是不錯的選擇。“只有看時勢換來換去,財富才能保值。”他説。

  “在個人資産籃子裏,需要有外幣理財這枚雞蛋 ”

  對外幣持有者來説,到底該不該買銀行的外幣理財産品,抑或把外幣及時換成本幣呢?

  資深理財經理黃先生認為,儘管目前外幣理財收益低迷,市場人氣冷清,一旦中外匯率、利率以及資本市場情況有所變化,外幣理財仍不失為穩妥的投資選擇。特別是對具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客戶來説,這是一把切開國際資本市場“蛋糕”的叉子。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微博)認為,近期看,國內市場的銀行利率、資産回報率高出歐美市場,人民幣理財收益好于外幣。中遠期看,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大型建設項目會保持一定體量,資産回報率也會高於歐美市場。“但是長遠看,人民幣對美元在總體升值或均衡的態勢下,一定會有階段性貶值,對於外幣理財説,這就是優勢所在。此外,在 資産籃子 裏,需要外幣理財這枚 雞蛋 ——不僅總體收益穩健,而且比股市更靠譜,是居民增加財産性收入的常規渠道。”他説。

  今年5月份以來,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預期逐步增強;同時,市場普遍認為人民幣目前處於均衡匯率水準,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趨勢增強,升值預期減弱。“未來外匯資産的吸引力會相對上升,相應地,外幣理財的吸引力將逐步回升。”郭田勇説。

  除了資本市場的“大環境”,銀行資本運營能力的強弱也影響外幣理財的收益。2012年美國股市、債市乃至樓市都在小步回暖,但中資銀行以美元為主的外幣理財收益仍然大幅下滑。“咱們的銀行其實都是 二道販子 ,在定價方面沒有話語權。”黃先生告訴筆者,外資銀行的外幣理財業務水準超過中資銀行,是因其母公司在産品研發、風險控制、定價等方面有成熟的經驗。而中資銀行名曰“代客海外理財”,其實絕大部分只是“代銷”角色——籌資後把錢交給對手方,也就是國外銀行去運營,而支付對方的手續費,必定擠壓了客戶的收益。

  “按照央行行長周小川的提法,中國未來可能將更多的外匯資源分配轉向民間,藏匯於民就是要讓百姓有更多自行投資的機會,這對中國銀行提高外匯理財的産品研發、風險管控等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郭田勇説。

  “市場監管也需上臺階。”郭田勇指出,對目前外幣理財産品銷售中存在的誇大收益、回避風險等違規行為,要細化制度、加強懲戒。“投資者可以接受風險,關鍵得資訊對稱、收益透明、你情我願。要知道那些有外幣理財需求的,也是人民幣業務的客戶尤其是優質客戶。未來銀行業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外幣理財做得出色,也能聚攏更多人民幣的財源呢。”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