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購買理財産品 厘清常見認識誤區

2013-07-16 09:16     來源:華西都市報     編輯:林天泉

  6月中旬的一場銀行“錢荒”,紅火了銀行理財産品,理財收益率動輒6%甚至7%,投資門檻低至5萬元。面對千差萬別的理財産品,如何辨別?

  華西社區理財專家建議如下:市面上絕大多數理財産品的收益情況與投資對象的市場表現直接掛鉤,理財産品説明書上的利率實際只是預期收益,即是預測投資産品在一定期限內可能得到的回報收益,並非實際一定能得到該高額的收益。

  目前,深受投資者青睞的各類保本理財産品,也僅僅是保證理財資金的本金,並不能保證實際的理財收益。

  面對千差萬別的理財産品,投資者必須明晰高收益理財産品背後的法律風險。尤其是針對高收益的理財産品,投資者更應當了解清楚銀行的投資範圍和對象等,否則一旦銀行資金投向違規,被監管部門處罰,投資者權益必然受損。

  短信、微信、微博正在成為理財産品銷售的新興渠道。值得投資者注意得是,通過這些交流平臺,仔細了解銷售人員強調的收益如何高,對於虧損風險要有明確提問,請對方説明。其中,收益率為浮動區間的理財産品時,請重點了解“年化收益”、“最高收益”等重要描述。並注意這些“承諾”是否落實在理財合同中,對於雙方是否産生法律約束力。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