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銀行理財産品5年零收益 被指不實宣傳

2012-10-15 14:16     來源:中國經濟網     編輯:王偉

  “很少會有理財經理賣出産品之後還和客戶經常溝通的,由於是計件工資,以賣出去為原則。”

  近日,理財週報接到一名杭州投資者駱先生的投訴電話。據他所稱,在購買東亞銀行理財産品如意寶4時被客戶經理的不實宣傳欺騙,當初承諾的人民幣升值補償等收益沒有得到兌現,2007年投入的3萬美金,如今只拿回本金;而同時購買的産品利財通則虧損了70%。

  理財經理已換,無法對證

  “5年前的理財經理已經離職了,現在換了一個人和我聯繫,對於之前的理財經理如何跟我宣傳的,他完全不知道,無法對證。”駱先生告訴記者。“但不管怎樣,我至少要拿到人民升值補償的收益。這五年我把這筆錢做銀行定存也不會是現在的結果,但東亞銀行那邊不願意給。”説到此處,駱先生的情緒顯得有些激動。為此,駱先生從七月份以來不停地往東亞銀行跑、四處打電話諮詢,希望討一個公道。

  如意寶4是東亞銀行2007年推出的一款保本型産品,當時股市投資近乎瘋狂,投資者對未來市場的信心十足,大都對高收益産品更加青睞。“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其實是很保守的産品了,我是想做一個長期的投資,有一些穩定固定的收益。”

  同時這也是一款設計非常複雜的産品,産品設計説明就11頁,不少理財經理自身也要花一定的時間逐字逐句地看,才能真正明白這款産品的思路。

  根據産品説明可以看到,其主要是掛鉤3隻獲得標準普爾最高評級的基金,只要掛鉤基金擊敗指數,投資者便可得超額報酬。説明書第一頁還重點強調了三點,“投資掛鉤標的不必動用投資者本金,投資資産可同時賺取美元LIBOR拆息收益。”、“人民幣升值保護機制,每半年觀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變化,根據人民幣升幅最高派發4%的投資收益。”、“連動資産配置策略,每天動態檢視調節投資資産與固定收益資産的配置,最高可以作2倍的杠桿投資,同時達至保本和理想資産配置的效果。”

  如今讓駱先生最難以接受的是,産品到期,東亞銀行告訴他從2008年開始,這款産品的資金就沒有去掛鉤指數,投資資産降為零。“當初産品的重點就是説,無論升值市場掛鉤基金擊敗指數就可以獲利,居然在2008年就不掛鉤基金了,那我這些錢放在裏面做什麼。我也因此拿不到人民幣升值補償,因為詳細的説明書裏面有一行小字:投資資産目標配置小于30%,則不支付人民幣升值補償。”

  雙方各持一詞

  據駱先生回憶“當時客戶經理並沒有告訴我有30%的投資資産目標配置的限制。就重復説兩點,第一,倒流測試的結果顯示,平均每年收益率23.7%;第二,每半年派發一次不高於4%的人民幣升值補償。”考慮到這是一款保本的産品,同時産品説明太複雜,駱先生在購買這款産品的時候,基本上是聽了理財經理的這一番推薦之後,就投了3萬美金,此後便沒有過問。

  至於當初客戶經理是否存在有意誇大收益,隱瞞風險的情況,目前當事人已經離職,無法對證。

  對此記者聯繫東亞銀行,其相關部門表示,“市場極其不好的情況下投資資産配置可以低至0,比例小于30%就沒有人民幣升值補償,這些在産品説明書裏有提到。”

  “如意寶4和當時市場面很多理財産品不同的一點,是有聯動資産配置的。産品本身的確是有些複雜,但在基本的理念就是希望在市場很不好的時候,能夠把一部分錢逐步地投到固定收益的資産,減少在風險資産上的投資比例。市場太差達到了預期設定的一個條件,把它放到了固定收益資産,才能實現到期就保本。”“沒想到遇到百年一遇的金融風暴,就基本上不做投資資産配置了。”

  東亞銀行還表示,理財經理事前都是通過嚴格培訓,且必須要通過培訓考試才能銷售這一款産品,應該不會存在上述刻意隱瞞的情況。“五年前,整個中國的銀行理財市場體系在起步的一個階段。現在東亞的銷售流程更加完善,有錄音、二次面談,甚至提供兩到三天的冷靜期。”

  東亞銀行稱已達成和解

  查看歷史資料可知,這款産品在這幾年內凈值基本是處於虧損的狀態。實際上,産品本身提供了每月提前贖回的機會,但駱先生表示買了之後這五年期間,理財經理沒有和他有任何溝通。“如果早知道期間一直在虧,早知道它沒有做任何的投資資産配置,我就提前贖回了。”

  對此,東亞銀行相關部門人士表示,“在這個問題上,投資者本身也有責任。我們通常會不間斷地給投資者發送産品最新市值,投資比例等明細的情況。”

  上海某本地銀行從業多年的理財經理朱先生表示,“很少會有理財經理賣出産品之後還和客戶經常溝通的,由於是計件工資,以賣出去為原則。並且理財經理流動性很高,通常是做兩三年換一批,推薦産品的時候也急於賣出去,可能會有意無意地回避風險。”

  經常會有客戶在産品到期的時候知道虧了,然後反映説很多條款、條件之前買的時候並不知道的情況。但這類結構性産品一般期限較長,當初又沒有設錄音,客戶經理究竟是如何銷售的沒有辦法對證。

  朱先生表示,“按歷史經驗來看,這類投訴客戶一般很難得到交代,上訴贏的幾率很小。結構性産品設計複雜,投資者一般都懶得看,但建議以後購買的時候,無論理財經理如何推銷,至少要問一句"最壞的情況是怎麼樣的"。”

  至於駱先生購買的另一款産品利財通,在2010年9月份就已經到期。然而這款高風險高收益的産品,在2010年的時候由於港股大幅下跌,其掛鉤的復星國際更是跌到了1塊錢,導致到期時賬面虧損90%。

  “這主要是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導致的。”東亞銀行相關部門表示,“當初東亞提供了選擇繼續持有的機會,2013年10月份到期,目前賬戶虧損70%。”

  記者從東亞相關人士處了解到,東亞銀行杭州分行和駱先生目前已經達成和解。“像利財通這樣的産品,賣之前會有一個客戶評估體系,如果客戶的投資年限,經驗,選擇的風險偏好不符合一定的條件是不可以銷售的。”

  “説實話,駱先生既然能買,有這個能力通過了測試,説明他是優質的客戶,像這類客戶我們是傷不起的。我們希望能夠很好地解決,建立我們品牌的形象。當然無論是哪個投資者,出現了問題我們都是和花心思去解決的。”(來源:理財週報)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