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堆錢熱捧 期貨牌照漸成金礦

2012-05-24 11:17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范樂

  期貨公司被跑馬圈地

  中利科技(002309)是剛剛與期貨公司傳出“緋聞”的上市公司。5月18日,中利科技發佈公告,擬參與創元期貨增資擴股,計劃以不高於2500萬元的出資,購入11%的股份。

  “我們參與創元期貨的增資可以看作是一種PE投資,既是公司多元化的嘗試,未來也可能會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中利科技證券事務代表程嫻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著重強調了意在長遠的觀點,“創元期貨的凈資産不足1億,凈利潤1144.50萬元,與我們上市公司相比,規模還是比較小的,這次投資主要是著眼于長期性。另外,電纜是我們公司的主要産品,每年銅材交易涉及到大量的套期保值。通過參股,我們可以把套期保值業務放到創元期貨來做。”

  與中利科技的淺嘗輒止相比,山西證券(002500)、中國中期(000996)的相繼停牌則顯得意味深長。

  早在山西證券停牌之初,並購格林期貨的消息就甚囂塵上,這一消息終於在5月22日得到了證實。山西證券公告稱,正在籌劃發行股份購買格林期貨全部股權事項。山西證券已經全資持有大華期貨,由於“一參一控”的規定限制,一旦收購格林期貨成為現實,二者有望實現合併。2011年期貨公司排名顯示,格林期貨、大華期貨交易額分居58名和62名,合併之後的交易額合計將達到271億元,一舉躍居至第33名。

  另一家停牌公司——中國中期在期貨領域也動作不斷。2011年8月,中國中期出資2223.82萬元參與中國國際期貨增資。9月份,已經是業內規模最大的中國國際期貨,將並購目標瞄準成交額排名第5的珠江期貨,這項交易在當年11月獲得了證監會核準。

  資本動作頻繁,期貨公司儼然一副進入“並購時代”的模樣。中國期貨業協會劉菲菲介紹,期貨公司對資本的需求增加,主要是因為凈資本和保證金之間的限制問題,如果希望能夠擴大業務規模,必然要有相應的資本作為保障,而要在短期內擴張只能通過兩種渠道——自身增資擴股提高註冊資本,或者對外兼併實現交易額和營業部的增加。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認為,期貨公司想要做優做強,並購是一條捷徑。並購可以提高期貨公司的規模效應,通過加大投入,滿足客戶的需求,從而提升市場佔有率。

  銀河期貨人士表示,期貨公司主要是提供交易通道,隨著品種的不斷豐富和交易量的增加,金融網點佈局、設備更新、業務和研發人員等眾多方面都需要投資資金。目前增資擴股和並購現象的增多,一方面是由於期貨公司規模擴張帶來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是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資本看好期貨業發展前景。

  在上市公司中,券商無疑對期貨業增資和並購最為積極,隨著未來國債期貨等交易品種即將上市,全産業鏈將成為競爭必不可少的籌碼。2011年1月,西南證券(600369)曾提出收購西南期貨經紀公司,此後因為與國都證券的並購衝突不得不放棄。4月,山西證券拍賣競得大華期貨7.69%股權,從而實現了全資控股。5月,廣發證券(000776)將旗下的廣發期貨增資至6億元,9月進一步將註冊資本提高到11億元。8月,國元證券(000728)對國元海勤期貨進行增資。9月,國金證券(600109)對國金期貨進行增資。11月,中信證券(600030)旗下的中證期貨獲准吸收合併新華期貨。

  進入2012年初夏,好消息紛至遝來讓期貨業顯得躁動不安。繼剛剛掛牌的白銀期貨之後,大量新品種排隊等待上市,就連雞蛋、馬鈴薯這樣的“家常菜”也已經納入到了交易所的視線。5月17日,證監會主席助理姜洋“支援符合條件期貨公司上市”的表態更增添了想像的空間。

  在期貨業發展突飛猛進的同時,資本並購的暗流涌動,尤其是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熱衷於參與期貨公司的增資擴股和兼併收購,近一年期間的投資金額增加了66.70%。截至目前,上市公司控股和吸收合併的期貨公司已經多達22家。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