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北京國際礦業權交易所等機構發起設立的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8日起正式上線運作。目前,該平臺已擁有138家會員,開市後就有兩單共計18.5萬噸的鐵礦石成交。
近年來,鐵礦石漲價一直是我國鋼鐵業的心病。中鋼協常務副秘書長李新創指出,在過去10年裏,進口鐵礦石的價格總共上漲9.4倍,超出了鋼廠正常的挖潛降本範圍。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國際礦山還推動鐵礦石定價週期從年度長協縮短到季度、月度,直至現貨交易,讓中國鋼廠逐漸淪為賺取微薄加工費的打工者。今年一季度,中國鋼鐵業出現新世紀以來的首度全行業虧損就是明證。
一開始,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和國內鋼廠都反對鐵礦石現貨交易。然而,嚴峻的市場環境讓他們的態度起了變化。南京鋼鐵董事長楊思明説,鋼廠買協議礦,本該享受一定的批量優惠,然而事實上,現在的協議礦價格居然比市場價高5—9美元/噸。他呼籲鋼廠少買協議礦,“若一年減少協議礦用量300萬噸,就可減虧1個多億。”
協議礦價格的制定,參考了各種鐵礦石現貨價格指數,代表者有外資機構編制的普氏指數。不過,這些指數的樣本覆蓋面有限,多基於電話詢價而非真實成交價格,難言公正、合理。比如,今年4月底,在鋼價和礦價均震蕩下行的情況下,普氏指數卻逆勢上漲1個多美元至148美元,被市場質疑有“拉高”之嫌。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的出現無疑具有積極意義。“這有點像淘寶,買賣雙方把資源放到平臺上交易,還引入保證金制度,使資訊更加透明、履約率更高。”一位業內人士説。
記者採訪發現,對於這個新生事物,業界充滿好奇之餘,也有一定的保留,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其一,現貨交易平臺能拉低鐵礦石價格嗎?解決高礦價問題,是國內鋼廠最直接的訴求。不過,“西本新幹線”電子商務公司副總經理盛志誠認為:“鐵礦石價格,最終還是取決於供求關係。現貨交易平臺只是一種新的交易渠道,它更加透明、可信,能給市場一定的參考,卻不能左右大勢。”
其二,現貨交易平臺能實現多大的交易量,從而掌握一定話語權。在現貨交易平臺的14家發起會員中,覆蓋國際三大礦山和國內主要的鋼廠、貿易商。乍一看陣容豪華,但事實上,礦山並沒有承諾把多少資源放在這個平臺交易。按照設想,交易平臺每年應達到1億噸的交易量(即進口量的20%),才能在定價上發出有分量的聲音。但從首日交易情況看,尚有一定差距。
“當前,礦山賣現貨習慣於招標模式,貿易商習慣於利用資訊不對稱賺錢,如何讓他們適應新的交易模式,難度不小。”鐵礦石市場人士胡凱説。
其三,現貨交易平臺會否成為投機資本興風作浪的場所。大宗商品現貨化,往往伴隨著價格的大起大落。“在這點上,現貨交易平臺的制度設計比較謹慎。比如,會員中沒有金融機構,並要求有30萬噸以上的年交易量。同時,設有漲跌停額度限制,等等。”北京鋼聯資訊總監徐向春説。
雖然挑戰很多,但現貨交易平臺畢竟是中國鋼鐵業一次勇敢的嘗試。並且,在楊思明等人看來,到2013年下半年鐵礦石市場也將出現過剩,壟斷者能量再大也難改過剩條件下的市場規律。屆時供需雙方可能要探討新的定價機制,而現貨交易平臺有望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