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利率”時代理財產品買長不買短

2012-03-22 08:52     來源:華西都市報     編輯:范樂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下降、貿易逆差加劇、新增貸款走低……

  2月份宏觀經濟數據相繼出臺,帶來理財市場新變化。近日,記者走訪各大銀行時發現,去年紅極一時的短期理財產品已有所降溫,半年期以上的中長期理財產品正受到更多客戶青睞,同時,貨幣基金、黃金挂鉤類理財產品也呈現熱銷行情。

  中國人民大學信托與基金研究所執行所長邢成分析,通脹緩解、經濟增速放緩以及降準預期升溫都將影響貨幣市場利率,而與之挂鉤的債券、貨幣市場理財產品收益也呈下降趨勢,居民應考慮配置中長期理財產品,提前“鎖定”高收益。除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也可以結合自身情況投資貨幣基金、國債和保險。

  短期理財產品收益下降

  最新數據顯示,2月CPI同比增長3.2%,創20個月新低,且低于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3.5%;2月人民幣貸款增加7107億元,低于1月份的7381億元;2月貿易逆差315億美元,創10年來單月最大逆差。

  “這些數據都表明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晉斌認為,“在通脹得到控制的情況下,為控制經濟下行風險,央行年內可能將調低存款準備金率2次。”

  採訪中,理財師王慧認為,降準和降息都將影響貨幣市場利率,從而“牽連”與之相關的理財產品收益,尤其是保本型理財產品,因為這類穩健型產品大多投資于對貨幣市場利率極為敏感的債券等。

  據王慧介紹,去年12月5日、今年2月24日央行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後,短期理財產品收益就已呈現下降勢頭。以工行3月13日發行的保本型理財產品BB1219為例,該產品主要投資于銀行間債券市場、貨幣市場基金等,期限40天,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42%,而去年12月10日到期的一款產品ZH1147,期限、投資標的均與BB1219類似,預期年化收益率達4.6%。

  長期理財產品供不應求

  記者18日在走訪各家銀行時發現,越來越多的顧客前來咨詢長期理財產品。在銀行,有不少客戶都是來咨詢半年至一年期理財產品的。

  李女士去年以來就一直購買期限在三個月內的保本型短期理財產品,但現在她決定配置一款半年期、最高年化收益率5.4%的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投資短期產品不劃算了,將來收益可能還會降,不如買一款半年的。”李女士說。

  王慧告訴記者,在降準、降息預期下,還是投資長期理財產品劃算,“如果未來降準或降息,理財產品收益也會跟著降低,還不如買長期的,可以鎖定收益。”

  據普益財富統計,受市場需求影響,2月份以來,長期理財產品佔新發行理財產品比重已有所上升。2月27日至3月2日一周,新發行的理財產品中,半年至1年期產品數量佔比較前一周增加了3.72%。3月5日至9日一周,半年至1年期產品市場佔比增加0.24%,1年期以上產品市場佔比增加0.33%。

  盡管中長期理財產品新發行量佔比有所提升,但在市場上依舊“供不應求”。記者發現,目前市場上還是1至3個月期的短期理財產品居多,期限半年以上的理財產品供應量很少。

  “金融界”網站最新發布的理財產品周報顯示,在3月8日至14日發行的194款理財產品中,6-12個月期的理財產品佔比16%;12個月以上的產品只有7只,佔比僅為4%。

  邢成認為,目前銀行普遍存在理財產品短期化傾向,但一個成熟的理財市場里,長、短期理財產品應該都比較豐富。

  理財師建議,在中、長期理財產品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消費者可以考慮購買貨幣基金,“投資貨幣基金允許隨時贖回,流動性好,而且按月分紅,最近7日年化收益率都有5%,比短期理財產品還高。”

  據介紹,貨幣基金主要投向高流動性的貨幣市場工具,包括政府公債、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商業本票、銀行承兌匯票等,風險相對較小。目前諸多理財產品的投向也包括貨幣基金,投資者不如直接投資貨幣基金。

  此外,記者發現,隨著近期金價震蕩加劇,市場上挂鉤黃金的理財產品發行量也較去年同期劇增。普益財富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月28日,銀行共發行黃金類理財產品15款,而去年同期僅為2款;就全年而言,2011年黃金類理財產品一共才29款。照此計算,今年前兩個月發行的數量就超過去年全年的一半。黃金類理財產品多為保本浮動型產品,總體風險較小;但需注意的是,金價只是支付投資者收益的依據,與價格漲跌不一定成正比,投資者需要對產品具有一定認識後再“下手”。

  理財師建議,投資者應該採取分散投資的策略,將一部分資金購買短期理財產品,而不急于動用的資金則可以用來購買期限較長的銀行理財產品、貨幣基金、國債或保險。

  理財師認為,無論市場行情如何,一般來說投資中長期理財產品更劃算。短期理財產品在收益日前後都會有幾天“閒置期”,攤薄了產品的實際收益率;如果不能立刻投資下一個理財產品,“閒置期”還會更長,導致收益率被拉得更低。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