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3·15”活動中,不少市民表示都有過買銀行理財產品的經歷,有些甚至已經是資深買家。“我買過多家銀行的理財產品,到期後收益都很不錯”,市民胡阿姨告訴記者,她已經有將近十年買理財的經歷,買過的次數自己都記不清了,由于理財經理的推薦和自己把握得準確,使得這十年的個人收益遠遠在CPI漲幅之上。
理財產品是近來最為看好的投資方式之一,最近兩年各家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售更是達到了一個井噴狀態,五花八門品種繁多的新產品推出已經深深吸引了消費者的目光。
記者在網上查詢到,今年1月,公開發行的理財產品保本固定型有502支,保本浮動型有332支,非保本產品有15支;2月,公開發行的理財產品保本固定型有576支,保本浮動型有486支,非保本產品有5支;3月截至目前,非保本浮動型達到93支,而保本固定型有42支。從發行勢頭的量價齊升上,就可以看出今年理財產品的熱度不減。
隨著央行準存率的下調,銀行專家建議如果沒有用資計劃,保守型投資者在挑選理財產品時,應適當延長產品的期間,這樣可以鎖定較高的收益率。可以想見,在銀監會對超短期理財產品叫停、短期產品收益開始微調的背景下,長期理財產品在今後的銷量中或將異軍突起。
但是,我們看到,中外資銀行發行的各類非保本結構類理財產品的虧損近來頻見報端,更有市民提出疑問:“為啥我的存款變成了越存越少的理財產品?”更曝出客戶幾年間一無所知的情況下,15萬元產品10年後只剩6000元的“奇聞”。在理財產品的熱銷中,針對消費者的風險揭示和信息披露就顯得尤為重要。
今年正式發行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在理財的風險評估、保證收益、變相攬儲等方面必須加以細化。在這股理財市場整頓風下,南京各家銀行紛紛規范起銷售行為。今年以來,記者也對南京多家銀行大堂進行了摸底調查,大多數大堂經理或理財經理都能夠對記者要購買的理財產品作出相應的解釋,結果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
“現在的銷售過程中,合同里必須注明投資標的和對象,如信托佔多少百分比等等,並且以五級形式為理財產品分級。”某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向記者介紹道。
“在我購買理財產品時,理財經理多會對這款產品的投資風險和標的等做一番說明,還要簽署包括風險提示書在內的很多份文件,至少給我的感覺是挺正規的,沒有忽悠。”市民錢先生告訴記者,“給我的感覺,理財產品的銷售越來越規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