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 看透“說明”才下手

2012-03-02 14:24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編輯:范樂

  理財產品全都是騙人的嗎?當然不是。很多時候,投資者往往只被宣傳語中的“高收益”所吸引,忽略了其背後存在的“高風險”,這才預期落空。

  央行正式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之後,降息預期大增,理財產品市場也有新的變化。這回想選對產品,看懂說明書可是關鍵的第一步。

  【故事】“最昂貴的蛋糕”

  市道不好,理財產品多出現虧損,長沙市民23萬元資金9個月“縮水”成15萬元的遭遇並非個案。最近,一則關于某外資銀行理財產品巨虧的信息在微博上廣為轉發:“3年前,我買了個理財產品,2萬多澳大利亞元合人民幣15萬元下月到期。昨天給我來個電話告知只剩下7000元,今天就收到了他們快遞來的一個遲到的生日蛋糕,欲哭無淚啊,這真是‘史上最昂貴的蛋糕’。”

  【提醒】心里要有“一桿秤”

  明明宣傳的收益率有5%,為什麼到手時只有1%甚至發生大幅虧損呢?

  “說明書所提到的只是‘預期收益’。實際上,收益率能達到‘預期’的概率並不高。”中信銀行長沙東風路支行貴賓理財經理謝瑾表示,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應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對產品的資金投向心中有數,這是降低風險的第一關。

  銀監會對理財產品分為三類:保證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對于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銀行不承擔保證本金或預期收益的責任。事實上,無論哪種理財產品,只要有收益,就一定有風險。而一些理財說明書的風險提示往往是以小字體、淺顏色出現在不起眼的角落,因此很容易被忽視。

  【支招】三招教你看“透”說明書

  在閱讀說明書時可掌握幾個原則:由後及前、由淺及深、由小及大。多數情況下,潛在的風險和可能發生的虧損,都被“藏”在那些說明書尾頁、淺色印刷的小字體說明里。更重要的是,不要太過于相信業務員,不看說明書就輕易簽下購買合同可萬萬使不得。(子涵)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