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夢”前門臺灣街?北漂臺商遠離與堅守的痛苦抉擇

2013-09-27 14:29     來源:台灣網     編輯:王偉

  前門臺灣商業街開放于三年以前,短短三年,繁華不見只剩‘空城’。 對於外地遊客來説,逛前門可能是個‘必備動作’。很多來自外地的遊客們都會選擇來一趟前門,這裡既有像全聚德這樣的老字號聚集,也有星巴克等洋快餐林立;既有名滿京城的百年瑞蚨祥,也有風靡世界的洋服飾H&M。這裡是西方同東方的交匯地,同時也是老北京古都文化的最前沿。

  就在這每天來往的遊客數十萬計的前門大街,卻有一個同周圍熙熙攘攘的人群格格不入的“鬼街”——臺灣文化街。

  談到臺灣商業街近幾年的趨勢,不遠萬里前來北京構築“臺灣夢”的臺商們,每個人都帶著難以釋懷的失落。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個欣欣向榮的商街變成一片“死地”呢?

 

臺資企業協會婦女會副會長、康泰和順商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碧喬依品牌創始人:張文珍 

  張文珍是負責接待我們的臺商代表,她笑稱因為現在一天也看不到幾個人的關係,現在做義務代表的時間比經營自己店舖的時間還要長。 

  談到臺灣商業街的現況,張有太多的話要傾訴。 

  作為第一批進駐這條街的元老,臺灣商業街可以説是在張文珍的見證之下成長的,從剛開街時的選址、招租到現在成熟之後的運營、管理,張文珍女士對於臺灣街有著獨特的難捨情懷。 

  在臺灣文化街剛開街的時候,湧來的人潮讓張文珍甚至有種措手不及的感覺。 

  “那會兒我甚至連出去為員工買便當的時間都沒有,店外面全是人根本擠不出去。”回憶起當時的盛況,張文珍嘴角不自覺地帶著幾許自豪。“最好的時候一天就能賺幾千上萬塊錢,甚至能有和去天壇廟會差不多的流水。” 

  通過那一年的瘋狂,臺灣文化街迅速吸納了一大批來自臺灣的商人們,原本並不看好前門這片地方的臺商也紛至遝來,短短時間商業街就打出了自己的名號,成為宣傳臺灣本土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 

  但是好景不長,因為種種原因臺灣街很快的沉寂了下來。 

  “你來這裡也能看到,一兩百米以外人來人往人氣十足,到了這個文化商業街上基本就看不到什麼人了。有時候一天下來也就將將夠付房租,現在基本上每天都在賠錢。”在張文珍自嘲般的笑聲中,我們看到的是那遮不住的疲倦和失望。 

  “商人怕的是什麼?不是怕沒有錢賺,而是沒有人氣。這裡一天天跟個鬼城似的人影子都看不到,只有晚上夜市的時候,對面老北京小吃街能分流過來點人,勉強扛著吧,錢是肯定掙不到,目前還在這裡扛著的臺商,基本都是靠別的店面往這裡貼錢。” 

  談到對未來的希望,張文珍還是充滿了信心。 

  “現在就希望媒體們可以多多報道一下,很多來這裡的人都説之前根本沒聽説過有個什麼臺灣文化街,甚至有迷路了所以才走進來的。像夜市這種活動,希望以後可以作為一個持續性的活動做下去,不要重大節日才開放。在臺灣,為什麼很多人晚上懶得做飯就會去夜市裏吃點喝點逛逛,就是因為夜市是每天都有的,人們自然就養成了消費的習慣。這樣時斷時續的回頭客都拉不到,生意確實很難做。”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