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南克缺席會議 G20成QE退出質詢會

2013-07-19 15:03     來源:國際金融報     編輯:林天泉

  “你們什麼時候退出QE?怎麼退出?”

  在應付完國會質詢後,美聯儲的“退出”政策,還將在G20舞臺上,接受更多國家的質詢。

  7月19日至20日,G20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將在莫斯科召開。雖然峰會網站還未公佈具體議題,但這並不妨礙外界對會議議題的猜測。俄羅斯負責G20事務的官員就表示,美聯儲貨幣政策對全球影響可能是本月莫斯科G20會議的議題。

  然而,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將缺席會議,這給熱門議題潑了一盆冷水。有分析認為,除了日程安排的問題外,伯南克不出席G20的更深層原因是,為了給自己留出更多政策彈性,美聯儲更趨向於用模糊的政策預期引導市場。

  伯南克為何缺席

  “G20會在一定程度上協調各國貨幣政策步伐,其中美國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是議題的焦點。”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副院長孫立堅預測説。

  伯南克曾在6月中旬指出,美聯儲可能今年稍晚時候逐漸減少資産購買規模,並在2014年年中結束量化寬鬆。伯南克的相關言論重創全球金融市場。“此言一齣,市場反應非常激烈,市場對貨幣政策轉變沒有做好準備。”孫立堅説。

  在一番政策試探後,伯南克的態度發生了“戲劇性”轉變。7月17日,伯南克表示,美聯儲的資産購買計劃依賴於經濟和金融市場進展,並不存在一個預設的程式。

  “伯南克是研究經濟大蕭條的學者,他最害怕的是刺激經濟政策退出過早,導致刺激政策前功盡棄,打斷經濟復蘇。”孫立堅説,“但G20參會國更希望美國給出明確的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時間表,給其他國家適應的時間。”

  正因為如此,更多分析認為,伯南克缺席G20更深層的原因是,美聯儲根本無法,也不能給出退出量化寬鬆的準確時間。“伯南克試圖用模糊的政策預期引導市場,給美國經濟復蘇以政策彈性。”孫立堅説。

  高度警惕QE退出

  新興經濟體正高度警惕美聯儲的退出政策。韓國財長玄旿錫7月16日提醒説,美國在有所行動前不僅要考慮國內形勢,還要考慮到對新興經濟體和全球經濟可能産生的影響。

  玄旿錫警告説,如果美國退出QE處理不當,將可能使新興經濟體受到重創,進而縮減從美國的進口,最終美國經濟復蘇也將受到影響。

  “令其他國家最為擔心的是,美國對收縮貨幣政策時機的選擇,如果突然退出,或者提前退出,只要與市場預期不符,就會演變為黑天鵝事件,引起全球金融市場劇烈動蕩,造成流動性危機等糟糕的狀況。”孫立堅指出,“因此美國的態度至關重要,美國與其他國家的溝通協調也非常必要,而伯南克的缺席是令人失望的,這讓美國貨幣政策不確定性有所增加。”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劍平更為樂觀,他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各國可能在逐步退出QE方面形成共識,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日本和歐洲退出QE的速度將比美國慢很多。不僅在退出QE方面將可能形成共識,美國還將在此次會議中向新興經濟體作出妥協,即由於QE退出導致的大量投資撤出新興經濟體所造成的損失方面,美國保證退出QE後與新興經濟體共同分擔。

  貿易磋商更切實際

  相比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少專家認為,促進國際貿易、加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加快投資開放(如中美投資協定)在會議上更有討論的空間,各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將竭力推動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大框架的構建。

  有趣的是,此次G20會議之前不久,中國與美國才結束了第五輪中美戰略對話,中美財長以及央行負責人僅隔幾天又再聚首G20。同濟大學財經與證券巿場研究所所長石建勳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此次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的最終結果,將以中美戰略對話達成的協議為基礎,中國與美國之間的態度將對G20有重大影響。”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桑百川向《國際金融報》記者預測:“G20會議可能仍會討論經貿議題。”

  不少專家指出,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復蘇的餘地已經不多,政策空間已經很小,世界經濟復蘇遭遇瓶頸,推動進一步復蘇的落點是實體經濟的合作,各國互補經濟短板,才能促進整體的經濟復蘇。但是專家們也強調,這個議題想要達到實質性進展仍然比較困難。

  桑百川分析,從目前來看,區域範圍內的貿易合作比較容易達成,而多邊、更廣範圍的貿易協定達成的難度卻在上升。“雖然貿易保護主義沒有更加猖獗,但在經濟復蘇遭遇瓶頸的背景下,貿易環境是否會惡化還很難説。G20會議如果能促進全球貿易合作,那麼至少能阻止採取貿易保護姿態的國家走向極端,使得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有所收斂。”

  “雖然達成多邊貿易協定比較難,但是G20國家還是能達成一定程度的共識,即不為了本國經濟復蘇或增加本國就業,製造貿易壁壘。”桑百川説。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