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QE的中國策 國際金融博弈佔主動

2013-07-03 08:47     來源:國際商報     編輯:林天泉

  一段時間以來,受美聯儲考慮逐步退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QE)的表態影響,全球金融市場波動異常。還有分析人士指出,近來中國銀行系統出現的資金面波動,也有QE3退出預期或導致短期資本外流帶來的影響。

  面對銀行“錢荒”表像,中國貨幣當局沒有急於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這種超乎市場預期、以靜制動的策略,除有利於遏制市場套利行為外,更旨在面對不斷變化的全球環境,服務好中國改革與發展大局。

  美元的主權貨幣和國際貨幣雙重角色決定了,不管QE是放是收,均服務於美國利益,卻影響全球經濟:QE擴張,美國廉價融資,易對外輸出通脹;QE收縮,美國回流資金,其他國家資金面易現動蕩。

  對此,澳大利亞經濟學家郭生祥認為,中國有嚴格的資本管制和國際收支盈餘,受QE影響小于其他新興市場。在此基礎上,中國貨幣當局得以奉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有效遏制資金大進大出,也有利於在國際金融博弈中佔據主動。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金融資源配置合理與否,關乎市場風險防控、經濟結構優化和社會公平等重大問題。肇始於華爾街的全球金融危機表明,若過度寬鬆銀根,任由資金在金融部門“空轉”,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將導致嚴重後果。

  從中國國內形勢看,當前中國經濟運作穩中有憂,一些領域金融風險有所積累。為此,中國政府正抓緊研究部署金融政策措施,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著力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

  從中國外部環境看,在美國經濟復蘇態勢趨於穩定,中國經濟保持平穩增長局面下,QE退出給市場帶來的衝擊,不同於全球金融危機時期。當前,轉變增長模式成為廣大新興經濟體的當務之急。

  分析人士指出,國際金融危機深刻改變了數十年來中國經濟賴以增長的外部環境。近期國際金融波動既是一系列調整的組成部分,又將激發更深層次的變化。本輪QE退出預期影響市場流動性,在某種程度上觸碰到了中國經濟、金融深層問題,為中國加快深化多領域改革提供契機。

  中國美國商會會長孟克文指出,去年四季度以來,中國社會融資高速增長,對經濟推動作用卻有限,這既反映出資金效用的衰減,也説明不少信貸沒有流入實體領域。他認為,中國整頓金融部門存在的風險,有利於擠壓資産泡沫,保證經濟健康穩定運作。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分析認為,中國當局在有能力舒緩流動性壓力的情況下按兵不動,可能有意借此著力解決影子銀行等非常規渠道潛在風險積聚問題。英國《金融時報》則指出,這一次中國決策者著眼于金融、經濟領域的改革,他們將容忍經濟減速、市場波動等陣痛。

  郭生祥認為,中國當局相關考慮或將涉及利率市場化改革,引導信貸退出過度泡沫化和産能過剩行業,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傾向增加就業、改善民生、促進結構調整與升級的領域。

  有海外媒體説,中國決策者將在外部變化和短期波動中推進改革方略,謀求改革窗口,按照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和節奏,做長遠籌謀。

  可以預見,中國今後將促進金融更有力地支援經濟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更有針對性地促進擴大內需,更紮實地做好金融風險防範。這將有助於中國在複雜的國際經濟、金融博弈中佔據主動,令中國經濟更加平穩、有效地升級。(作者:傅雲威 謝鵬)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