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市場投資風向不再唯美

2013-07-01 14: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林天泉

  自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釋放退出量化寬鬆政策的信號以來,全球資産價格正從流動性支撐向新的全球經濟基本面回歸,全球金融市場投資風格面臨轉換。

  過去幾年,美聯儲出臺的三輪量化寬鬆政策一直是支撐全球資産價格的重要因素,金融市場也因此患上了“美聯儲依賴症”。投資者在評估美國經濟數據時總是習慣性地思考該數據是否意味著美國經濟復蘇仍然乏力,從而將迫使美聯儲繼續維持甚至擴大量化寬鬆政策規模以提供更多刺激。

  這一想法已不合時宜。儘管美聯儲預計今年美國經濟增速將為2.3%~2.6%,尚未達到許多經濟學家期待的3%以上的強勁增長,但美聯儲主席伯南剋日前表示,美聯儲仍然可能從今年晚些時候開始縮減購債規模,減少貨幣刺激。而在去年9月,美聯儲宣佈出臺不設上限的第三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直至“美國就業市場前景明顯改善”,誓將油門一踩到底。這一前後表態的差異意味著美聯儲決策思路的改變,從經濟增長要足夠強勁才能減少貨幣刺激,轉向經濟增長是否糟糕到不能減少貨幣刺激上。

  這一決策思路的轉變不僅是基於美國經濟基本面漸趨穩固、內外風險下降和增長動能日益集聚的現實,也是出於對量化寬鬆政策副作用的擔憂。經過三輪量化寬鬆政策,截至今年6月20日,美聯儲資産規模已從本輪金融危機前的8000多億美元擴張至3.4萬億美元。即便到2014年6月如期結束量化寬鬆政策,美聯儲的資産規模屆時也將達到創紀錄的4萬億美元以上。而資産規模越大,退出的挑戰和風險也就越大,美聯儲對此並沒有足夠的經驗。

  今年以來,伯南克、美聯儲副主席珍妮特耶倫等多位美聯儲官員在不同場合談到美國部分資本市場出現過熱跡象,對金融穩定性的擔憂有所上升。克利夫蘭聯邦儲備銀行行長桑德拉皮亞納爾托認為,縮減購債規模是降低潛在風險的途徑之一。伯南克的表態意味著美聯儲逐步縮減直至停止量化寬鬆政策的基調已定,全球投資風格也隨之面臨調整。

  過去幾年,全球金融市場一直在基於美聯儲和其他全球主要央行提供長期低息信貸的預期而進行風險投資。而自伯南克首次明確暗示美聯儲可能縮減購債規模後,投資者在決策時已開始將美聯儲最終結束貨幣刺激政策的因素考慮在內,全球資産價格走勢出現明顯分化。受流動性影響較大的紐約黃金期貨價格自5月21日以來已下跌11%,跌至近3年來新低;能源和工業金屬價格則進一步向經濟基本面靠攏。

  這種投資風格的轉變在美元匯率走勢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由於預期美聯儲將逐步結束量化寬鬆政策,美元指數已步入中期上升通道。而過去幾年高企的大宗商品出口國貨幣近期則出現大幅下跌。

  今年以來,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的股市走勢也出現較大分化,紐約股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上漲15%,東京股市日經225種股票平均價格指數上漲25%,法蘭克福CAC40指數上漲5%,代表全球新興市場股市走勢的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MSCI)新興市場指數則下跌15%,似乎也説明投資者開始更加密切關注不同的資産類別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基本面狀況。

  對於投資者來説,不僅需要考慮對美聯儲刺激政策退出後的金融市場重新定價,還要考慮不同於過去幾年的新的全球經濟基本面——不再需要大量貨幣刺激的美國經濟、“安倍經濟學”助推下的日本經濟、短期仍處於衰退的歐元區經濟和對經濟放緩容忍度提升的中國經濟,根據各國的經濟前景而不是市場流動性作出投資決策。而在市場尚未回歸到合理價格前,波動將在所難免。高攀 王宗凱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