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和世行東京年會四大關鍵詞盤點

2012-10-15 09:04     來源:新華網     編輯:王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年會14日在東京閉會。本屆年會在全球經濟減速明顯、下行風險不斷加大之際召開,危機感和緊迫感“如影隨形”。

  關鍵詞一:不確定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決策機構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13日結束部長級會議後發表聲明説,世界經濟整體減速,存在重大的“不確定性”和“下行風險”。

  本屆年會自9日拉開序幕後,在各種報告和各路人馬對於全球經濟走勢的描述中“不確定性”一詞反覆出現。IMF總裁克裏斯蒂娜拉加德在年會的不同場合指出,歐元區債務危機長期化和美國“財政懸崖”問題是世界經濟前景的主要不確定因素。

  根據IMF《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撰寫者的解釋,目前給出的預測數據也是基於比較理想的兩個前提,一是歐洲政策制定者能夠控制住歐元區危機,二是美國能否採取行動避免“財政懸崖”。兩個前提缺一不可。

  但是,受內部決策機制、國內政治等“不確定”因素影響,無論在歐元區,還是在美國,政策制定者都沒有絕對把握能避免上述前提的崩塌。

  不僅是經濟,全球金融系統的“不確定性”風險因子也在不斷累積。IMF年會期間發表的另一報告《全球金融穩定報告》警告,雖然近期歐洲的決策者接連出臺挽救危機的重大舉措,部分消減了投資者的擔心,但歐元區危機仍然是全球金融穩定最主要的不安定源;此外,公共債務高築的美國和日本也必須為完成中期財政調整而馬上採取必要措施,減少市場信心方面的不確定性。

  IMF貨幣與資本市場部主任何塞比尼亞爾斯表示,《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的各項預測也是基於若干前提和假設。IMF根據克服危機行動的力度和速度,為金融系統變賣資産“去杠桿化”的過程中設定了“不力政策”、“基線政策”、“完全政策”三種可能性,在最糟糕的“不力政策”情況下,歐洲的銀行資産可能減少4.5萬億美元,由此導致的銀行借貸能力不足將對歐元區“邊緣國”造成重大衝擊。

  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也受歐美經濟和金融環境“不確定性”的池魚之殃。IMF發佈的《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經濟展望》報告指出,雖然亞太地區是當前全球經濟僅有的“亮點”之一,但是通過貿易和資産進口渠道,歐美發達經濟體將把“不確定因素”的風險外溢到歐美以外地區。

  關鍵詞二:行動

  如何克服上述“不確定性”,IMF在這次年會中想傳達的最強烈信號就是“行動”。

  對IMF決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13日發表聲明,點名道姓對各個經濟體提出行動要求。對於歐元區,聲明説,雖然歐洲央行關於直接貨幣交易措施的決定和歐洲穩定機制的啟動值得歡迎,但歐洲有必要採取進一步行動,包括及時落實有效的銀行業和更強大的財政聯盟,同時實施結構改革促進增長和就業。對美國,聲明敦促其必須解決財政懸崖問題,提高債務上限。聲明還警告本屆年會東道主日本有必要進一步推進中期財政整頓。

  對於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聲明建議,確保靈活的政策實施空間來支援經濟增長,促進全球再平衡,同時需要密切監控大規模、多波動的跨境資本流動的潛在影響。拉加德強調,要克服危機,首先要對政策落實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承諾”。

  拉加德11日在年會中就曾明確表示,為把歐元區救助機制儘快落實為行動,希臘的財政緊縮措施期限不妨延後兩年。為推動“行動”,她在12日的一個論壇上與德國財長朔伊布勒發生激烈爭辯。她以希臘為例説,財政緊縮和結構性改革雖然有必要,但並非所有國家適用同一步伐,“應對財政問題,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短跑。”同為論壇嘉賓的朔伊布勒反駁説,國家政府債務繼續累積只會損害增長,“即便是跑馬拉松,也不能把方向跑反了。”

  但拉加德並沒有退縮,她13日重申,財政整頓計劃要因地制宜,要根據每個國家的規模、增長速度、市場壓力、債務水準等區別對待。財政整頓不能成為妨礙落實方案的藉口。

  關鍵詞三:矛盾

  拉加德與德國財長的交鋒,也是當前各國經濟、政策交錯複雜、矛盾衝突的一種折射,凸顯出全球經濟減速大背景下政策協調的難度大大增強。

  是優先增長,還是優先財政整頓?是通縮風險大,還是通脹對未來經濟更有害?是抵制支援圖自保,還是以支援促共榮?本屆年會上,發達經濟體內部、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之間、支援國與低收入國家之間,矛盾一一呈現。

  以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央行推出的新一輪大規模貨幣寬鬆措施為例,巴西財長曼特加在參加年會期間就不斷抱怨,發達經濟體的過度寬鬆措施給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帶來很大的通脹壓力,是在發動“貨幣戰爭”。

  IMF整體上對西方主要發達經濟體的貨幣寬鬆措施予以正面評價。IMF貨幣與資本市場部主任比尼亞爾斯認為,雖然會給新興市場帶來通脹壓力,但發達國家採取的常規和非常規貨幣政策對維持經濟復蘇很重要,有助於驅散歐元區瀰漫的恐懼,新興經濟體也有望從這些政策帶來的整體安全感中受益。

  但不可否認,發達經濟體的寬鬆貨幣政策影響正在外溢。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就警告,糧食和石油價格的驟然上升可能給亞太地區經濟帶來下行風險。

  關鍵詞四:改革

  本屆年會上,敦促深化各項“改革”的呼聲十分高漲,不僅對債務危機國,也是對潛在的債務危機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以及包括IMF和世行在內的國際機構。

  2010年12月,IMF理事會確定了出資份額和治理改革方案,將新興經濟體的出資份額從3%提高到9%。但由於一些成員國尚未走完國內法律程式,改革案尚未生效。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13日在會議公報中重申這些重要改革生效的緊迫性,呼籲尚未完成必要步驟的成員國儘快採取行動。拉加德在年會期間表示,隨著新興經濟體實力繼續增強,IMF可能不斷需要新的改革。

  世界銀行在全球經濟減速、人口結構變化、經濟重心轉移的大背景下,也在發展和扶貧方面面臨新的挑戰。今年7月就任的新行長金墉表示,在他任內,要將世界銀行打造成“課題解決型銀行”,更密切地結合實際需要,集聚眾人智慧,探索和支援各種富有實效的支援發展模式。

  對於全球層面的改革方向,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就指出,促進就業和增長、確保債務可持續性、修復金融系統、減輕全球失衡的政策是今後關鍵所在。

  (記者馮武勇)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