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危機不斷惡化 中國能否獨善其身

2011-12-13 08:4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范樂

  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2日召開,這是10年來最晚的一次會期,似乎也暗示著中國經濟的複雜境地。

  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外需下降,明年中國經濟政策的走向受到萬眾矚目。面對不斷惡化的美歐債務危機、歐美各國經濟增長陷入困境,中國經濟能否在亂局中獨善其身?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方針指引下,中國經濟明年能否繼續保持穩健的增長?就此,本報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外部環境影響不可低估

  今年以來,金融危機的持續發酵使世界經濟復蘇陷入停滯,不斷惡化的美歐債務危機使美國經濟增長趨緩、消費需求下降、就業形勢日益嚴峻,歐元區希臘、西班牙、義大利等國的國債面臨巨大的違約風險,甚至拖累了歐元區強國德國和法國的經濟增長。在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中國經濟面臨出口下降和貿易保護的雙重困擾。

  “外部環境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不可低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訊部副部長徐洪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歐洲和美國分別是我國第一和第二大出口國,這兩個地區經濟短期內不會好轉,他們都通過搞貿易保護主義來擴大出口,拉動自身的經濟增長和就業,從而導致我國的外部需求明顯下滑,外部訂單減少,出口下降,就業也隨之下滑,使內需也受到影響,對我國原先這種加工貿易型、出口導向性的經濟模式形成了較大的衝擊。

  “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十分嚴峻,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世界經濟衰退將長期化,中國需要積極調整政策以應對內外部變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歐美經濟的弱增長將是長期化的,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它直接影響了我們的外需,另一方面也直接制約了我們政策的趨勢、方向和空間。

  優化結構才能保持投資力度

  在外來因素影響的同時,中國內部經濟形勢也令人擔憂。徐洪才指出,國內投資和消費兩方面形勢都不容樂觀。目前,投資一直呈現下降趨勢,房地産調控、基建投資等以國有資本主導投資過多,對民間資本造成積壓,後續項目沒有跟進。另一方面,消費沒有熱點,股市、房價都在下跌,導致老百姓不敢消費。同時,經濟的下滑導致老百姓收入的下降,使得消費有繼續下滑的趨勢。

  “經濟工作會議也將會圍繞著改善民生和促進消費的領域做投資。”巴曙松認為,明年的“三駕馬車”,出口不作高的期望,真正能夠應對危機,帶動增長,還得靠投資。

  “優化投資結構才是保持投資力度、防止投資下滑的關鍵。”徐洪才強調,不能再像前幾年那樣以搞資本密集型、基礎建設為主要內容、長期才能見到效果的投資,要轉向與老百姓就業密切相關的投資,比如增加小微企業的資金供給,把投資引導到服務業、創意文化産業、高端製造業、新興戰略性産業等,産生的效果不光是GDP的增長,還要能夠使就業、收入、消費增加,需求結構改善。通過投資結構的調整引起這些連鎖反應,增強內生性增長的動力。

  調結構保經濟平穩發展

  當前,面對PPI和CPI的回落以及經濟增速持續下滑,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時已將原先的政策目標順序“防通脹,調結構,保增長”調整為“針對性、靈活性、前瞻性”,並且提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物價總水準基本穩定”。

  徐洪才表示,根據宏觀經濟形勢,中央由此調整是符合預期的。經濟增速下調一點沒關係,只要不低於8%就行了,通脹的壓力下降,4%-5%之間是合理、溫和的通脹,CPI太低也不利於經濟的增長。

  徐洪才認為,明年信貸資金8萬億元的貨幣投放還是必要的,但是也不能太寬鬆了,一要防止美國、歐洲的量化寬鬆導致輸入性的通脹壓力,二是工資上漲、要素價格資源類價格改革要適當推進,以免引發新的經濟矛盾。

  “增長要平穩,通脹要穩下來,手段便是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同時還要調結構,這是明年的工作重心。”徐洪才認為,要保障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將我國經濟過度依賴外需改變為依賴內需,就是投資和消費,完善內生性增長機制,企業提高自主創新,從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轉變成投資、消費和出口協調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

  “明年恐怕是改革之年,不光政策調整,還要通過結構調整和改革釋放我們的能量。”徐洪才表示,經濟發展的可持續動力依然存在,硬著陸概率小,可能性不大。 (記者 周小苑)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