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賣地收入21年漲6732倍 從4.5億飆到3萬億

2011-09-29 07:08     來源:中國網     編輯:王思羽

  高房價早已備受詬病,民間多將其根源指向土地財政。但是,土地財政對賣地收入的依賴到底有多大,始終是個謎。昨日,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研究員管清友在其微博中對此進行了披露,結論令人震驚:1989年至2010年的21年間,全國土地成交價款增長了6732倍,而賣地收入相當於地方財政收入的比例漲幅也超過300倍。

  土地成交款:從4.5億飆到3萬億

  管清友在微博中列出的這份名為《土地成交價款相當於地方財政收入的比例》的統計表,逐年列舉了從1989年到2010年的土地成交價格、地方財政收入及比例3部分內容。從表中可以看出,數字增長之快令人咂舌。

  就土地成交價款來説,1989年為4.47億元;1991年突破百億,為101.87億元;此後逐年增長,期間稍微波動,但大部分時間維持在五六百億元。但到了2001年突然大增,從前一年的不足600億元,猛漲至1296億元。此後的10年間,這一數字更是逐年飛漲,2007年突破萬億,為12216.72億元,2010年達到令人吃驚的30108.93億元,與上年度相比,增長了70%以上。

  而從1989年的4.47億元,到2010年的30108.93億元,21年間土地成交價款增幅達到6732倍。

  21年間地方財政收入增長了21倍多

  與賣地收入同步增長的,還有地方財政收入。從該統計表可以看出,1989年時,地方財政收入總額為1842.38億元,之後一直到2003年呈現小幅波動但長期增長的趨勢,當年收入為9849.98億元。但從2004年開始突破萬億,當年為11893.37億元。隨後幾年裏,地方財政收入也似乎坐上了快車,連年增長,不斷刷新紀錄:2007年突破2萬億,達到23572.62億元;2009年再破3萬億,實現收入32602.59億元。到了2010年,再次創出新高,為40613.04億元。粗略算筆賬,21年間,地方財政收入增長了21倍多。

  伴隨著賣地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的雙雙走高,賣地收入在地方財政收入中的比重也是水漲船高。該統計表顯示,1989年時土地收入相當於地方財政收入的比例為0.24%,從1992年開始佔比超過一成,1994年突破2成,之後始終維持在一成左右。到了2003年便開始突然發力,達到55.04%;之後幾年略有波動,但到了2010年,這一比例達到最高點74.14%。相比1989年,賣地收入相當於地方財政收入的比例增長了308倍。

  管清友在微博中註明,統計表所列出的各項數據,分別來自於1989年-2010年《中國國土資源統計年鑒》、《國土資源統計公報》、《中國統計年鑒》等權威途徑。

  清華學者:土地財政對我國經濟影響巨大

  “從這些統計數據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地方財政收入對於賣地收入的依賴性在不斷提高!”昨日,發表此篇博文的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研究員管清友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他分析認為,導致賣地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土地成交價格的持續上升。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房屋建設等對土地的需求大大增加,導致地價不斷上漲。尤其是土地政策由劃撥制度2002年轉為“招拍挂”制度後,地價更是突飛猛進。而地價的上漲,直接帶動了地方財政收入的增加,導致很多地方政府依靠賣地來增加收入,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也越來越大;其次,貨幣政策的變化也導致土地收入過快上漲。尤其是分別從1992年和2003年開始的兩輪寬鬆的貨幣政策。“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管清友認為。而表現最明顯的就是房價的過快上漲。所以,要穩定房地産市場,主要措施之一就是使地方政府逐步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