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無一吃就長的“靈丹妙藥”

2011-09-28 11:11     來源:新華網     編輯:王思羽

資料圖片 

  中國股市似乎又到了一個引發全民關注的時刻。網路上、論壇裏,既有人們宣泄對股市不滿的閒言碎語,也有各路專家出馬直指監管弊病開出的藥方。然中國股市之疾,非一日之成,亦非單方面原因所致,絕非一劑靈丹便可“藥到病除”。

  今年4月中旬以來,中國A股一直跌跌撞撞,不僅沒有出現期待中的系統性反彈,上證綜指反而越走越低,甚至創下近兩年多來的新低。長期的低迷極大損害了投資者信心,股市成交頻現地量。“中國股市缺乏的從來都不是資金,而是信心”這句話再次被印證。

  微博中,人們藉《小股民之歌》和各種順口溜表達對股市的無奈。人們認為,供大於求導致股價下跌,監管層對股市的低迷不能坐視不管,“吸金”厲害的新股發行應該放慢速度。

  儘管全球對比來看,中國經濟仍保持穩健增長,甚至可以説是“一枝獨秀”,但幾成定律的“通脹無牛市”決定A股很難翻身,而對資金的高靈敏度又讓股市走勢緊隨貨幣政策舉措亦步亦趨。自去年以來,流動性收緊政策和通脹形勢一直是壓在股民心頭的兩塊磚頭。

  海外市場的波動也是重要因素。日本地震,美國經濟前景黯淡,歐洲債務問題惡化,使得一向與國際市場不同步的A股也受到拖累,甚至加入全球大跌的部隊。

  回顧今年的A股行情,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年初,A股市場由於流動性相對寬鬆和大盤股的業績增長帶來了一波週期股行情。4月中旬以後,貨幣政策持續加碼,導致社會流動性趨於緊張,經濟景氣度溫和下降,市場隨之步入調整期。進入8月份,美國國債評級遭下調,歐債危機再次爆發,投資者對經濟下滑和政策持續收緊的擔憂加劇,A股持續走低。

  人們投資股市買的是預期。海內外宏觀形勢都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投資者自然謹慎入市。但缺乏資金吸引力的A股並沒有停止新股發行的步伐。今年以來,新股發行長期保持每週近十支的水準,新股發行數量和融資金額全球居首。

  專家認為,一方面少有新資金入市,一方面股市擴容不斷,股價下降是自然的。但這並不意味著,當前應該通過控制新股發行節奏來“救市”。(趙曉輝 李雲路)

國慶前A股最大壓力來自新股抽血 救市呼聲四起

  首先,中國股市的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一直在朝市場化方向推進,政府無形的力量應該越來越弱。無論是發行定價,還是發行時間,都應該由市場來決定。其次,歷史經驗表明,暫停或放慢新股發行可能會暫時使股市止跌回升,但治標不治本。在宏觀政策不變的背景下,投資者資金會撤離股市,即便是沒有新股擴容股價依然會下跌。當前,中國股市正處在半市場化運作的道路上。

  無論是投資者還是監管層都應該明白,中國股市沒有一吃就漲的“靈丹妙藥”,股指也不應該是監管指標。股市低迷中,更應該反思制度層面的問題,以尋求完善。

  當前,退市制度形同虛設,存量發行遲遲不能推出,長期資金入市障礙猶存,債券市場短腿亟待補齊,上市公司造假層出不窮……在這些基礎制度建設方面,希望監管者能放下包袱,投資者能給予理解,踏踏實實共同推進,中國股市才能不再淪為眾人眼中的“病號”。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