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曲線“抄底”地方債?

2011-07-05 06:45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編輯:王思羽

中國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到底有多大?

  這個爭論已久且極其敏感的數據,並未因審計署的表態而變得更加清晰。

  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6月27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審計工作報告時表示,截至2010年底,全國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共計107174.91億元,這一債務總額佔2010年GDP的1/4,超過當年全國財政收入。

  在分析人士看來,審計署此次對地方債務數據的摸底要顯得“更實際一點”。興業銀行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相比其他機構,審計署的數據更具説服力,因為審計署不是間接利益相關者。

  但依然有異議。安邦諮詢首席研究員陳功認為,問題的嚴重性並不在於債務,而在於資訊披露的過程是否嚴謹和科學,是否存在有意識地隱瞞、甚至造假。因為這些情況會耽誤金融決策,導致失去恰當合理的處理良機。

  據審計署報告顯示,今年3月至5月,審計署啟動了前所未有的大摸底,組織了18個特派員辦事處和各省、市、縣各級審計機關共4.13萬名審計人員,按照“見賬、見人、見物,逐筆、逐項審核”的原則,對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本級及所屬市(地、州、盟、區)、縣(市、區、旗)三級地方政府(下稱“省級、市級、縣級”)的債務情況進行了全面審計(雲南省盈江縣因地震未進行審計)。

  此前,央行在今年6月初發佈的“2010中國區域金融運作報告”中提及,2010年末各地區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佔當地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的比例基本不超過30%,外界據2010年末人民幣貸款餘額47.92萬億元人民幣計算,得出其規模上限在14.4萬億元左右。

  銀監會雖然至今並未公開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數據,但據媒體援引接近銀監會人士的話稱,銀監會統計口徑下的該數據規模約為9.1萬億元。

  對此,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表示,數據不同主要是因為統計口徑不一樣。他稱,審計署使用的是“地方政府性債務”,央行調查統計司使用的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而銀監會“依據”的是地方融資平臺公司。

  事實上,同樣是融資平臺公司,審計署公告顯示此次審計得出各地共有6576個融資平臺公司,而央行發佈的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年末,全國共有地方政府融資平臺1萬餘家。

  分析人士認為,審計署審計範圍包括的融資平臺,比央行統計數少了3000多家,這意味著直接縮小了債務審計的範圍。

  金融系統:壞賬風險襲來

  在部門間數據“打架”的同時,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的風險正在發生變化。

  “現在再盯著數據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東北某省一位金融系統官員告訴《中國經濟週刊》,當下,應該關注被審計署披露的那些債務率高的地區如何化解風險。

  該人士坦言,雖然大規模的財政擴張為抗危機起到重要作用,但也給地方各級政府帶來了不小的債務負擔。

  據審計署報告顯示,在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餘額中,承諾用土地出讓收入作為償債來源的債務餘額為25473.51億元,共涉及12個省級、307個市級和1131個縣級政府。人們擔心的是,地方政府在土地行情好的時候可能不用擔心,但如果市場降溫,地方政府拿什麼還債?

  《中國經濟週刊》了解到,隨著樓市成交低迷會影響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外,各地拆遷成本的水漲船高也會影響其償還能力。

  此外,據審計署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底,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高於100%的市級和縣級政府分別達到78個和99個。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政府的財政已經進入“拆東墻補西墻”、迴圈舉債的週期。截至2010年底,有22個市級政府和20個縣級政府的借新還舊率超過20%,還有部分地區出現了逾期債務,有4個市級政府和23個縣級政府逾期債務率超過了10%。

  這意味著,今明兩年可能迎來第一個到期還債的高峰。審計署報告顯示,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中,2011年、2012年到期償還的分別佔24.49%和17.17%,有不到三成的負債要從2013年至2015年開始到期,另有30.21%的債務餘額在2016年以後到期。

  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指出,地方政府債務是他研究國內經濟17年來的最大難題,在房地産市場尚未出現任何大幅放緩跡象下,這顆炸彈暫時不會引爆,但中國政府再不出手,很可能對經濟造成嚴重衝擊。

  評級機構惠譽認為,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産開發商的貸款可能佔到中國銀行業壞賬的30%。

  地方政府:繼續樂觀

  儘管風險劇增,但仍有地方官員並不感到危險,甚至認為,外界對於地方債務的解讀“過了頭”。

  東北某省一位金融系統官員向《中國經濟週刊》表示,地方政府債務的風險的確存在,但外界關於此事的關注點只是在於風險有多大,而沒有關注這個風險是可控的。

  該官員表示,如果地方債務問題突然被外界捅破,最大的風險實際上來自於人們的過度緊張。目前,監管機構已經在壓力下對各地的平臺進行清理,但這樣的方法是否會對地方債務的處理帶來促進作用還不好説。

  “處理地方債務不能著急,因為即使風險很高,但畢竟地方政府從銀行拿的錢是用來進行基礎建設或者是其他的實體投資,並非股票等投資行為。”

  該官員認為,地方政府會盡力還錢,但地方政府平臺如果被迅速清理,很容易引起各方的利益衝突,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但在安邦諮詢分析師陳業眼中,這樣的樂觀顯得不合時宜。

  陳業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規模龐大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風險問題,正在迅速顯現。過去一兩年中,中央、地方、銀行似乎都傾向於回避與拖延。然而,當平臺貸款償還高峰日益逼近後,奇跡似乎並未發生。在不遠的將來,政府和銀行恐怕不得不正視現實,拿出一個有序的債務重組方案了。

  目前實際的情況是,不僅中央政府已經開始著手清理平臺債,市場上甚至已經出現了抄底地方債務的機構和資本。

  6月中旬,澳大利亞銀行麥格理與中國光大控股共同創建了一隻規模為7.29億美元的投資基金——光大麥格理大中華基礎設施基金。據悉,該基金將專注于約150個基礎設施項目,希望從無力償債的地方政府手中低價購得有問題的基礎設施項目資産,從而取得不俗回報。

  地方債務“炸彈” 納入公共視線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