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煉: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成功實踐

2010-12-28 14:35     來源: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編輯:程軼文

  2005年7月21日,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踐證明,人民幣匯改把握了有利時機,選擇了正確方向,成績明顯。

  一、把握了進一步推進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有利時機

  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指明瞭“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匯改方向。1994年1月,我國摒棄了官方匯率和市場匯率並存的雙重匯率制度,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逐步回歸較為合理的水準,提高了出口企業的競爭力,為我國對外貿易差額由逆轉順創造了有利條件。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為避免各國貨幣競相貶值,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基本穩定在8.3元/美元的水準;2001年,亞洲金融危機影響有所減輕,但國內出現了通貨緊縮等不利因素,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繼續保持穩定。在此期間,我國吸取亞洲國家的經驗教訓,加強了金融改革力度和基礎設施建設,國內恢復匯率浮動的研究和準備工作也一直在進行。考慮到我國金融機構還未完成改革,應對匯率變化和為企業提供相關服務的能力還較弱,匯率改革需要與金融改革統籌考慮,首先推進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進行。

  至2005年7月,作為匯改基礎條件的大型金融機構改革基本部署完畢,交通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完成財務重組並轉變為上市公司,工商銀行的財務重組已上日程,開發銀行和農業銀行的改革進入準備和論證階段。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出口企業競爭力大大增強,貿易順差持續擴大,我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對人民幣匯率改革具備了相當的承受力。這些跡象表明,匯改條件相對成熟,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果斷推出。

  2008年7月底左右,為了應對不斷深化的國際金融危機,我國收窄了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沒有參與國際上的競爭性貨幣貶值,為穩定外需、抵禦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為亞洲和全球經濟的復蘇作出了巨大貢獻。當前全球經濟逐步復蘇,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進一步鞏固,2010年6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隨著未來國際經濟金融形勢的不斷發展,可能會面臨新的挑戰,我們將遵循既定政策,不斷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二、與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相一致,與所有結構政策相協調

  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是我國根據國情和發展戰略自主作出的正確決策,是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適應新的發展和開放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有利於促進結構調整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利於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有利於維護我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符合我國長遠和根本的核心利益,是在正確方向上作出的必然選擇。

  我國實施經濟政策的基本任務是促進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使我國經濟實現科學發展。我國存在的儲蓄率過高、內需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結構性問題,應通過所有結構性政策來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由於匯率政策影響內外整體比價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講,其政策地位不應低於一般的産業政策。如果內外比價關係不正確,國內經濟的價格扭曲問題就會越積越多,經濟的穩定、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會受到影響。匯率政策與其他結構性政策相互配套,可更好地發揮理順價格形成機制的作用。2005年匯改以來的實踐證明,所有結構性政策為發揮匯率在影響內外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創造了條件;而匯率改革的適時推進,也能為其他改革贏得空間,在我國資源價格等改革的推進中形成互相促進的良性互動局面。匯率政策還與解除進口管制、放鬆外匯管制和加快走出去等政策相結合,對緩解國際收支不平衡問題加劇發揮重要作用。匯率的靈活性增強,還有利於增強宏觀調控的主動性和有效性。

  三、2005年以來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成績明顯

  促使企業加大産品升級換代和創新力度,提升核心競爭力,有利於出口結構優化和外貿發展方式轉變。2006-2008年,我國出口産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機電産品和高新技術産品出口比重持續上升,“兩高一資”産品出口受到一定抑制;區域結構更趨合理,對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出口占比上升,對發達國家的出口占比下降。同時,“引進來”、“走出去”步伐加快,融入全球産業鏈的程度和參與國際市場的深度前所未有地擴大。企業主動適應匯率浮動的意識和能力增強,大量出口企業通過提高售價轉嫁匯率升值損失,實施積極財務管理。對外貿易在品質提高的基礎上取得進一步發展。

  擴大進口支援內需,降低進口成本,有利於緩解通脹壓力。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我國累計進口27290億美元,其間由於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相當於節約進口成本16497億元人民幣。同時大量的技術、裝備進口迅速提高了我國的國力和生産效率。此外,通過降低進口産品的人民幣價格,特別是減少國際原材料價格上漲對我國物價的影響,直接緩解我國物價上漲。

  推動資源配置優化,有利於促進經濟結構改善和更加平衡的發展。在包括匯率政策在內的宏觀政策共同作用下,三大産業關係更趨合理,服務業比重增加,2008年第三産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2.9%,較2005年上升2.6個百分點。産業佈局更加優化,勞動密集型産業加快向中西部轉移,配合了國家加快中西部發展戰略的實施,2008年中西部地區GDP佔全國比重為37.1%,較2005年上升1.3個百分點。我國資源大量向出口部門分配的傾向得到改善,更多資源向內需部門分配,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2008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90.8%,較2005年上升14.9個百分點。低估匯率鼓勵勞動力向出口部門集中的導向有所調整,推動了就業向非可貿易部門為主的服務業的轉移。2008年,統計局公佈的我國總就業人數中服務業佔比較2005年提高了1.8個百分點。長期看,工業化水準和科技水準的提高將推動製造業逐步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發展,吸納的就業有下降的趨勢;而服務業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其吸納就業更具穩定性,空間也更大。

  向國際社會展示了我國促進全球經濟平衡的努力,有利於發展對外關係。人民幣浮動體現了我國促進全球經濟平衡增長的努力與誠意,維護了我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切實緩和了對外經貿關係,有助於遏制貿易保護主義。匯改至2008年,外國對我的貿易救濟調查雖未停止,但涉案金額小,且多屬於局部性、自然性案件,沒有從根本上影響我國自由開放的貿易環境。我國在較長時間內保持了經濟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運作格局。

  四、應動態分析看待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對企業的影響

  由於堅持了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三性”原則,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可能出現的不利影響得到了有效控制。企業承受力繼續增強。即使在人民幣匯率升值、出口退稅率降低、勞動力成本上升等眾多不利因素下,我國進出口企業的各項指標仍穩中趨升。出口未受到實質影響。2006-2008年,我國出口年均增長23.4%,進口年均增長19.7%,是外貿發展的黃金時期。匯率浮動促使出口從簡單加工轉向深加工和精加工,拉長了生産鏈條,細化了分工,增加了就業崗位,就業保持良性上升態勢。2006-2008年,統計局公佈的我國總就業人數增加了1655萬。

  匯改前社會上曾有擔心企業匯率承受力較弱,匯率浮動會造成企業大量倒閉,出口和就業出現大幅下滑。還有分析認為,如果人民幣升值3%,紡織、輕工企業將大量關閉、破産。但事後看,之前對改革的副作用估計得比較重,對企業的靈活應變能力則估計不足。之所以過度擔心匯改可能會産生的不利影響,與習慣於用靜態的分析方法研究政策影響相關,假定成本、定價、財務效益等因素不變,匯率變化直接給所觀察的經濟指標帶來什麼變化。實際上我國經過近三十年市場取向的改革之後,大多數企業已初具適應市場變化而自我調整的機制和能力,因而應採取在動態情景下進行分析的方法。

  採用出口換匯成本及銷售利潤率等靜態評估的方式低估了企業的靈活性和調適能力。出口企業不僅可以通過提高技術水準、加大産品創新增加盈利空間,還可以通過提高出口價格將匯率升值成本轉嫁出去。兼營進口業務的企業還可以享受到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減少進口成本的好處,兼營內銷的企業也可以通過增加內銷比例攤薄匯兌損失。企業應對匯率變化的財務管理方法也越來越靈活多樣。

  企業對包括匯率在內的多種處於變化之中的經濟和市場因素進行動態風險管理。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組織生産面臨的各種參數總是處於不斷變化中,包括原材料價格、勞動工資、出口退稅率、市場需求、銷售渠道、産品結構和生命週期、公用設施價格,等等。這些因素的年變動幅度經常超過10%,匯率僅是其中一個波動較小的變數。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已不再適宜用類似計劃經濟固化各項外部條件的辦法去幫助企業。企業無風險長期訂單下降、訂單期限趨短是當前全球化特點之一,全球各類企業都在適應市場(如需求、投入品和産出品價格與渠道、匯率、套期保值價格、保險價格等)的不斷變化,並利用IT技術(如低庫存、零庫存、縮短工期、外包等)和金融手段來適應快速變化,管理風險。

  評估匯率變化的影響應考察大多數行業和企業。行業和企業都在市場環境下不斷有創新、發展,也會有落後和淘汰。某個企業承受力很差,往往在結構優化中首先面臨調整,對匯率浮動承受力最差的部分應當從加強社會保障、加強職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和適應性等方面予以關注和幫助。對匯率變化整體影響的評估不應重點放在單個企業的出口競爭力,而應著眼于整個製造業的出口競爭力變化。貿易整體狀況和發展品質的提高應是評估改革的重點。

  要對資訊和聲音易出現系統性偏斜的現象做出正確判斷。匯率變動過程中,有企業獲益,有企業受損,還有企業在一部分業務中獲益,而另外一部分業務受損。通常為了得到政府的政策幫助,容易強調匯率浮動對其出口、利潤和就業的影響,而較少大力宣傳對其進口品成本改善以及其他方面的利好因素。這時候反映出的匯率浮動對企業承受力的影響就會偏于負面,可能與實際産生偏差。對此應該謹慎全面分析,作出客觀評價和判斷。

  總之,2005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按照主動性、漸進性、可控性原則以我為主有序推進,總體上對我國實體經濟發揮了積極影響,為實現宏觀調控目標創造了有利條件,有利於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擴大內需、調整結構,也在積極應對國內外形勢變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胡曉煉)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