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準大陸龐大“宅經濟” 臺灣網遊業者紛紛西進

2011-06-27 15:34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王思羽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在臺灣內部的網路遊戲(簡稱網遊)市場趨於飽和的情況下,看準大陸龐大“宅經濟”商機的多家臺灣網遊業者紛紛西進,積極在大陸展開佈局。

  據中國文化部今年3月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大陸網遊市場規模預計2013年末將超過650億元人民幣。雖然大陸網遊市場的增長速度已連續兩年下滑,但其規模仍處於快速發展的成長階段。

  大陸游戲人數1.2億

  該報告數據顯示,去年大陸網遊市場産值達349億元,較2009年成長26.2%,而遊戲登錄人數更達1.2億人,比前年高37%。

  反觀臺灣市場日趨飽和。媒體報道,臺灣去年産值達新台幣140億元,較前年增加8.5%,玩家人數則約400至600萬人。另外,由於受到智慧型手機、面簿等新遊戲平臺的瓜分,臺灣網遊業者在島內面臨的競爭更激烈,業者走出臺灣尋找商機乃大勢所趨。

  然而,大陸的電玩市場大餅並不容易消化。受訪的臺灣上市電玩業者坦言,大陸市場不利因素多,包括當地各項保護政策、經營許可權及人才素質差異等,使搶灘之路非常不易。業內人士也指出,多家臺企相繼撤離或進入蟄伏期,僅少數能成功站穩陣腳,拓展品牌。

  早在1992年便於廣州建立經銷據點試水溫的臺灣網遊業龍頭智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早期趁大陸游戲量低時以數款自行開放的産品如《三國演義》、《金庸群俠傳》等在大陸打響知名度,之後更在登陸10年間成為大陸最大的遊戲軟體通路。

  儘管智冠旗下兩家分別負責新品研發及代理與運營的子公司,中華網龍及遊戲新幹線均已在大陸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及成都等設立分公司,是當地最具規模的臺灣網遊企業,但智冠迄今仍處嘗試階段,摸清楚大陸與臺灣玩家的差異。

  大陸經營網遊不易

  智冠公關張羽儀接受本報詢問時説:“大陸玩家因為玩遊戲的習慣不同,對外來産品的接受度不是很好,加上大陸廠商變多,市場呈現飽和狀態。雖然那裏的二三線城市仍未完全開發,但對外來的臺灣企業來説,要經營是非常辛苦的。”

  從2003年開始,大陸網遊業者在當地政府扶植下逐漸崛起,成為大型遊戲廠商,砸錢不手軟,行銷産品費用比臺灣業者高出10倍。再加上韓國業者陸續加入戰局,臺灣業者被迫縮減在大陸的投資規模。

  有報告指出,目前大陸網遊企業數量已超過750家,但在這個可觀的數據背後,壟斷網遊市場份額的仍是高居金字塔頂端的十余家一線網遊企業,包括深圳騰訊、廣州網易、盛大網路、完美時空及搜狐暢遊等。

  2004年,大陸官方對遊戲營運推行新法規政策,臺灣廠商若要跨海營運,需將産品授權給當地領有執照的大陸業者經營。由此,智冠轉變思路與策略,開始與大陸大廠如金山軟體等公司合作,將臺灣在美術與遊戲企劃的優勢與大陸在遊戲運營及行銷的強項作整合,盡可能發揮拓展業務效用。

  不過,由於大陸市場競爭激化,張羽儀錶示智冠至今在大陸的表現未達理想,過去某些季度更出現1000至2000萬元的虧損。去年,大陸地區的營收僅佔全公司93億元營收的一成。為迎戰與日俱增的市場壓力,智冠子公司中華網龍近兩三年開始投入逾2000萬元的資金,積極研發更符合大陸市場需求的産品。

  相對於智冠科技的成功,臺灣另一上市網遊企業華義國際數位娛樂股份有限公司的登陸經驗可沒那麼順遂。

  華義營運長(COO)熊家麒表示,該公司先於2000年投入2億元資金在北京成立公司,隔年再以代理遊戲《石器時代》正式進軍大陸,當時“拓展非常順利,初期業務也很繁忙”。他表示,華義頭幾年在大陸的營收高達新台幣5、6億元,與臺灣地區的業績旗鼓相當。

  不過,隨著大陸網遊企業大量冒起,玩家喜好難捉摸,華義對大陸市場的變化開始失去掌握。在其他新款遊戲的衝擊下,華義産品從全盛時期的20萬同時線上用戶數,跌至2萬,大陸市場的收入一落千丈。

  熊家麒説:“當時除了缺乏操作大型市場行銷活動經驗的管理人才,我們也面對資金以及産品問題。由於臺灣企業在大陸投資有資本額比例的問題,約40%,要注入資金有困難,我們也沒意識到當我們遇到好的産品時,要以授權代理的形式引進來。”

  根據臺灣“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所訂定的投資法規,中小型以上規模的臺灣企業對大陸投資累計金額,不得超過其企業凈值或合併凈值的60%。這與之前的40%已有所提升。同時,大陸所實施的一系列保護政策也對臺灣網遊業者形成高門檻。

  但是,由於大陸市場具備語言、文化便利的優勢,臺灣網遊業者表示不願放棄這塊大餅,將繼續耕耘。華義營運長熊家麒説,該公司正摩拳擦掌,伺機東山再起。他説:“我們在那裏還有個殼(指位於北京的辦公室),為的就是等哪天再攻下大陸的市場。”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