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高度透明化是全球趨勢

2013-08-15 13:40     來源:證券時報     編輯:林天泉

  大概是十幾年前,理性預期學派曾經很流行。該理論最早由約翰穆思于1961年在其《合理預期和價格變動理論》一文中首先提出,由盧卡斯、薩金特等人進一步發展,後來盧卡斯和薩金特分別在1995年和201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該經濟理論認為,經濟主體(企業和個人)都會對於政策制訂者未來的行為進行預期,並且在此基礎上採取提前應對,與政策進行博弈,這樣導致一些經濟政策往往達不到效果,甚至最終結果與政策初衷相反。

  大概是有鋻於此,美國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為了避免公眾等經濟主體産生理性預期導致政策失效,把隱晦玩到了極致。在很多時候,公眾想知道格林斯潘在想什麼、會制定什麼政策,但格林斯潘總是支支吾吾,説些模棱兩可的話。結果他的政策很難被準確預期,以至於記者有時候要從他的公文包的厚薄來判斷政策走向。他的這種政策,確實一度帶來美國經濟繁榮,不過2008年金融危機徹底毀了他的清譽。至於其他國家央行,也有一些像格林斯潘這樣莫測高深、故弄玄虛。

  格林斯潘的繼任者伯南克與其前任全然不同。伯南克是生怕經濟主體們會錯了聯儲的意,不但繼續在每次會議後一段時間公佈聯儲的會議紀要,還在2012年年底的會議上正式對於未來的利率政策做出了明確的指引:在失業率高於6.5%、預期通脹水準不超過2.5個百分點的情況下,將繼續把聯邦基金利率保持在0~0.25%的超低區間。

  不管美聯儲量化寬鬆政策(QE)到底效果如何,但美聯儲實行明確的政策指引,包括之前一直在會議紀要和伯南克講話中的資訊是被社會充分認識到了,所以美國的資産價格紛紛走高。全球主要央行在效倣美聯儲實施極其寬鬆貨幣政策的同時,也越來越多地學習美聯儲的高度透明化的做法。日本央行于2013年4月初明確宣佈了實施規模龐大的QE計劃,並且明確了要在兩年內實現通貨膨脹2%的目標。英國央行在2013年8月7日正式推出“前瞻性貨幣政策指引”,這項新政策首次將利率與失業率掛鉤,在失業率下降到7%之前,央行將維持當前0.5%的超低基準利率和量化寬鬆政策。早在今年3月,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建議央行採用“前瞻性貨幣政策指引”,設定貨幣政策中期目標。英國央行此次回應這一建議,希望給經濟決策者提供一個穩定、可預期的貨幣政策環境。

  就連一直把央行會議紀要視為秘密的歐洲央行,也準備改變做法,準備對外公開會議紀要內容。7月底,德國媒體援引兩名歐洲央行執行委員會委員消息稱,歐洲央行很快將仿傚美聯儲和英國央行在之後公佈每月會議紀要。而在7月貨幣政策會議後,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首次給出歐洲央行的前瞻指引,稱歐洲央行預計主要利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保持在現有水準或者更低的水準。

  理性預期假設所稱的那種現象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政策制定者都是相機抉擇者,他們看風使舵,其信譽很差,所以大眾出於自衛的心理,要對政策進行防範,就導致了政策的最終結果常常與其初衷相反。現在央行明確地發佈政策指引,明確示意未來政策的目標與掛鉤的變數值,讓社會的預期穩定,這樣自然促進了政策目標的達成。

  筆者預測,在反危機期間美國聯儲實施的政策指引的管理預期的方式,有可能會在全球央行之間流行開來。而美國聯儲在危機期間採用的這種預期管理方式,也極有可能在危機之後被繼承下來,成為美聯儲管理市場預期的重要日常方法。當然,在美國僅僅實行半年多、在日本僅僅實行幾個月的這種管理方法,其成效還需要進一步驗證,只有等過了一兩個經濟週期,或者是經過十餘年之後,才能得出比較可靠的結論。 (作者單位:東航國際金融公司)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