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南克指責中國維持低匯率

2013-07-25 09:42     來源:中國貿易新聞網     編輯:林天泉
  美國經濟復蘇不利卻一直拿人民幣匯率説事,這是美國的慣例。本週三,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出席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的聽證會時,指責中國為刺激出口維持低匯率。伯南克的言論既罔顧事實,也犯了重大的邏輯錯誤。

  中國到底有沒有為了刺激出口維持低匯率,讓數據來説話。前6個月人民幣匯率漲勢兇猛,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漲幅近2%。國際清算銀行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已升值5.67%,是2012年全年漲幅的2.5倍還多。

  人民幣持續大幅升值給中國出口帶來直接衝擊,不僅削弱了出口商品和服務的低成本競爭優勢,也大大壓縮了中小出口企業生存空間。中國二季度出口貿易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回落。

  無疑,伯南克的言論針對的是中美貿易不平衡。但是,中美貿易不平衡帶有非常大的虛幻色彩。中國貿易順差的最大製造者是海外跨國公司。在全球體系中,跨國公司主導貿易分工成為全球貿易體系中最重要一環。在過去15年中,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銷售年均增長9.1%,快於海外子公司7.8%的出口增長,更快於國際貿易7.5%的增長。可以看出,以資源、成本和市場為導向的跨國經營,正在重新塑造國家間生産與貿易形式。

  以貿易失衡最嚴重的2008年為例,根據貿發會議數據,當年全球跨國公司共有8.2萬家,其海外子公司多達81萬家,海外總資産高達69.771萬億美元,産值達到60200億美元,佔全球産出的9.9%;海外銷售總額高達30.311萬億美元,是國際商品與服務貿易出口的1.5倍;出口額達6664億美元,佔國際商品與服務出口的33.3%。

  近十餘年,中國對外貿易迅速擴大,很大程度上是外資企業拉動;尤其在出口商品與順差中,外資企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1991年跨國公司商品出口占中國商品出口的比重為18.3%,2002年提高到46.5%,2008年進一步提高到55.3%,明顯高於發達國家。而2008年法國的這一比重為15.7%,美國為14.9%,日本為9.5%,印度僅為3.5%。也就是説,中國的外貿規模與貿易順差是被跨國公司的進出口所放大,如果扣除跨國公司的進出口與順差,中國的實際進出口與貿易順差將足足減少一半以上。

  而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8年中國商品出口總額為14285億美元,其中外資企業出口達7906億美元,佔出口總額的55.3%;另外加工貿易出口6752億美元,佔出口總額的47.3%。當年中國出口商品的順差為2954億美元,其中外資企業商品出口的順差為1706億美元,佔順差總額的57.7%;另外,加工貿易順差達2968億美元。也就是説,假如2008年沒有加工貿易順差,中國商品出口將出現逆差。上述數據告訴我們,外資企業對推動中國商品出口功不可沒,同時也給中國帶來鉅額貿易順差,製造出巨大的貿易順差表像。

  可見,目前國際貿易的統計方法無法真實反映生産國際化的實際情況。

  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在東道國的銷售額不包含在母公司所屬國的貿易差額中,因為其不跨越國界,不屬於對外貿易,而是國內貿易。相反,海外子公司在東道國的生産則被記入所在國的G DP,返銷母公司所屬國的産品又被記入東道國的出口,算作母公司所在國的進口,只有母公司的投資收益和回報被記入母公司所屬國的經常賬戶,由此虛增了子公司所在國的出口,誇大了母公司所屬國的進口。尤其是加工貿易的出口對東道國收益甚小,但全部被記入東道國的出口,而子公司直銷的當地含量極小,但銷售收益則大部分回流母公司。由此可見,人民幣大幅升值,損失最大的恰恰就是美國跨國公司的利潤賬本。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