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跳水衝擊波 自去年四季度起大幅貶值

2013-02-21 15:01     來源:國際商報     編輯:王偉

  日元匯率自去年四季度開始大幅度貶值,日本政府以鄰為壑的做法遭到諸多國家的指責,但在剛剛結束的二十國集團(G20)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上,日本的匯率政策卻逃過了批評,會議公告僅提及要防止競爭性貶值。

  在媒體的報道中,日元匯率貶值被定性為“誘導”,誘導的工具則是超寬鬆貨幣政策。2012年,日本央行5次放鬆貨幣政策,資産購買規模從2012年初的55萬億日元擴容至年末的101萬億日元,資産購買規模頻繁大幅擴容,安倍政府還要求進一步加碼,實際上相當於無限量寬鬆。

  七國集團擴容為二十國集團之後,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有所增加,但真正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一些傳統強國和這些強國能夠發揮影響力的國際組織,而這些國家在執行寬鬆貨幣政策方面卻是日本的老師,工具的種類和寬鬆的幅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去年9月15日,美聯儲啟動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QE3),區別於QE1和QE2,新一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沒有設定總規模和到期時間,避免了政策到期前因投資者中止參與甚至反向操作導致的效力衰減;歐洲央行在此前的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s)、證券市場計劃(SMP)等非常規貨幣政策基礎上,又推出了直接貨幣交易計劃(OMT),無限量寬鬆的信號非常明顯。

  打鐵還需自身硬,自己本來就是超寬鬆貨幣政策的受益者,再來指責日本的做法就顯得底氣不足。

  況且,歐美在匯率問題上的確沒有讓日本佔到多少便宜。來自國際清算銀行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美元實際有效匯率僅升值0.34%,英鎊實際有效匯率貶值1.92%,加拿大元實際有效匯率貶值0.15%,歐元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幅度也只有0.04%。

  發達國家之間目前是打了個平手,真正受苦受難的是新興市場國家和一些小的經濟體,根據國際清算銀行數據,1月份實際有效匯率升幅超過1%的有阿聯酋、菲律賓、韓國、中國、中國香港和印度尼西亞。本幣升值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去年三季度後就已經顯現,比如韓國、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的經濟增速明顯低於2011年同期水準。

  為了穩定出口和保增長,已經有不少國家開始採取措施,韓國、菲律賓等國家公開表達了對本幣快速升值的擔憂,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貨幣當局直接入市進行干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態度也發生了微妙變化,其經濟學家認為,當國際資本流動波動劇烈時,外匯干預可以作為政策選項。

  對一個國家來説,推動本幣貶值獲取競爭優勢是理性的選擇,但個體的理性有時會帶來集體的非理性,當所有國家都採取競爭性貶值措施時,則會帶來整體利益受損,這也是外界提醒慎打貨幣戰爭的主要原因。對於放棄底線無限貶值的國家,作為國際協調機構的G20,態度應該強硬一些。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