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視為全球金融危機元兇的影子銀行,時隔五年之後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極度膨脹的影子銀行正在對全球金融監管思路提出重大挑戰。
全球金融穩定委員會(FSB)報告顯示,以其他金融機構(O FI)作為統計對象的全球“影子銀行”規模在2011年達到67萬億美元,甚至高於“影子銀行”全盛時期2007年62萬億的規模。儘管相比2007年峰值時期佔比的128%有所下降,但67萬億美元的規模依然佔到受調查國家G D P總額的111%,影子銀行規模的持續膨脹再次成為過度透支信用、挑戰全球金融體系的不穩定因素。
如何理解現有銀行系統和影子銀行系統,是當前各國實施監管、管理金融風險的關鍵。影子銀行系統正在深刻改變全球金融結構與運作模式。根據國際通用定義,影子銀行是通過杠桿操作持有大量證券、債券和複雜金融工具等的金融中間機構,包括投資銀行、對衝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債券保險公司、結構性投資工具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由於影子銀行不僅具有信貸仲介和期限轉換功能,還具有創造信用、準貨幣和資産膨脹的功能,對全球金融和貨幣信用體系正産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不可否認的是,影子銀行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通過資産轉移和證券化操作,影子銀行拓寬了傳統銀行融資渠道,提高了市場流動性,對於盤活存量信貸資産和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自産生以來,影子銀行就有先天缺陷,過低的自有資本金比率、無監管的狀態、不透明交易和高杠桿操作等特點給整個金融體系帶來巨大風險。
在美國,影子銀行早已成為美國貨幣創造的主體之一。2007年初,美國影子銀行系統的總資産大約6.5萬億美元,而當時美國五大銀行的總資産大約6萬億美元。據初步統計,如果將美國次貸危機前所有的金融資産(包括CD O、CD S、各種金融衍生合約以及可以交易和轉讓的各種資産等)價值都計算在內,虛擬資産總額達到400萬億至500萬億美元。因此,影子銀行體系已經成為與傳統銀行體系平行的金融系統,其規模和影響力巨大。據估算,全球範圍內由各種衍生産品創造的流動性約佔全球廣義流動性的78%,為世界G DP總值的9.64倍;而廣義貨幣M 2僅佔全球廣義流動性的10%,為世界G DP總值的1.22倍。
根據FSB研究報告,中國影子銀行約佔被統計國家的1%,但中國影子銀行的野蠻生長以及信貸無限擴張,仍然將其置於金融脆弱性之下。近幾年,中國基礎貨幣並沒有增長太快,但整體流動性增長卻十分迅速。這説明,貨幣主要不是央行外生供給的,而是産生於為投資而融資和資産頭寸融資的過程之中。特別是,隨著全球金融自由化以及中國“金融深化”、“金融脫媒”的快速發展,中國銀行信貸佔全社會融資總量已由2002年的90%降至2011年的不到58%。由於影子銀行創造的流動性並非中央銀行所能直接控制,其對貨幣政策的理論和實踐帶來了巨大挑戰,使得原有金融調控和監管鞭長莫及。
此外,與發達國家不同的是,中國式“影子銀行”折射出目前中國金融的體制性弊端:非正規金融控制過嚴導致相當部分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得不到滿足,以及長期負利率所導致的金融資産替代等問題。因此,對中國而言,在完善影子銀行金融監管框架的同時,更須著眼于長期金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