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豐“瘦身”拋平安

2012-11-21 10:03     來源:新京報     編輯:范樂

  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多是以戰略投資者和長期利益相關者的身份,但是最後卻往往以類似于財務投資者的身份而退出。

  作為外資入股中國保險業成功範本的匯豐控股與中國平安即將緣盡。近日,兩家公司雙雙公告,匯豐控股正在商討出售中國平安全部H股股權事宜。據媒體報道,泰國正大集團或將成為匯豐控股的接盤人。

  在商界人們常説的一句話,就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匯豐控股與平安由蜜月到分手正是這一句話的現實演繹,當初雙方分別因投資憧憬和規模蛻變的訴求碰撞而高調結合;時過境遷,兩家公司的戰略協同效應早已不復當年,分道揚鑣就成為必然結局。

  實踐證明,入股平安是匯豐控股一次成功的投資運作。十年之前,彼時的平安在資本市場上尚未顯山露水,匯豐控股以2元多的單價低成本介入平安,現持有平安12.328億股H股,佔平安H股約39.39%,佔平安總發行股本15.57%,是其最大的單一股東。如今,隨著中國平安羽翼豐滿,匯豐控股在這項投資上已經賺得盆滿缽滿,其所持股份的市場價值已較買入時上漲了近5倍。而且,市場上願意從其手中接盤平安股份者眾多,勝出可能性最大的泰國正大擬以近60港元/股溢價接盤。

  可見,單從盈利角度看,匯豐控股當初投資平安的戰略決策無疑是正確的。當然,從中國平安的角度考量,它從蛇口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快速成長為令人仰視的金融巨頭,匯豐控股的“孵化”作用功不可沒。匯豐控股骨幹業務人才的派駐以及後颱風控系統的移植,猶如為平安架起了翱翔的雙翅,令其在短期內競爭實力倍增。

  但時下,這場各取所需的企業“聯姻”正在業界關注的目光中走向解體。表面看來,匯豐控股是這次分手的主動提出者。自兩年前進入歐智華時代後,該公司出於戰略轉型的目標而頻頻出售全球各地的非核心資産,以便集中資源夯實商業和公司銀行業務,而中國平安則是匯豐控股最有變現價值的資産。

  更為關鍵的是,為約束未來銀行過分擴張以及虛擬經濟泡沫,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于去年6月公告稱,將提高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附加資本比例要求。本月初又傳出消息,20國集團可能提出將幾家大型銀行的附加資本要求列為2.5%這一最高上限,銀行巨鱷匯豐控股毫無疑問地身在其列。此時兌現中國平安的投資收益可以快速改善匯豐控股的資本狀況,可謂解決了其燃眉之急。

  如果回顧包括四大行在內的引入外資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多是以戰略投資者和長期利益相關者的身份,但是最後卻往往以類似于財務投資者的身份而退出。

  兩者區別就在於,救急與救窮、投機與投資。大多數情況下外資是以救窮的名義來救急,以投資的名義來投機。對於中國金融機構而言,也只有自身股權擁有長期價值的時候才會吸引到海外投資,但當外資自身陷入困難中,或者股權投資暴利實現之時,當初的戰略投資者就會顯現出更多的資本投機屬性。

  平安蛻變與匯豐瘦身堪為國內外金融界瞬息萬變的一個寫照,也讓中國金融界精英看到了可能與世界巨擎比肩的希望。實踐表明,自由競爭氣息遠比行政呵護更能激發金融企業活力,也更有助於國內金融業的健康發展。而對於單個的金融機構而言,也需要厘清心態,切莫高估外資戰略投資者的長期持股信心。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