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中飄評級“魅影”

2012-07-27 15:32     來源:新華網     編輯:范樂

  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近日對德國等歐元區3國發出降級警告,此舉再度引起相關國家的強烈不滿。信用評級機構在歐債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又一次進入公眾視野。

  在深陷債務泥潭的歐洲國家看來,作為金融危機重要推手之一的信用評級機構在歐債危機中頻頻如鬼魅般現身,屢次在“關鍵時刻”攪動市場,打亂歐盟解決危機的步伐。如何規範評級行為已經成為歐盟的棘手難題。

  “神出鬼沒”的評級

  專家指出,即使沒有評級機構“攪局”,歐債危機的爆發和惡化也無法避免,有時,評級機構發出的降級警告甚至能起到“警示”和“督促”歐盟加速解決危機的作用。

  然而,也有人認為,評級機構即使不是歐債危機的“罪魁”,也是加劇危機的“幫兇”。他們的理由是,2009年12月,正是三大評級機構輪番下調希臘主權信用評級宣告了希臘債務危機爆發。此後,每逢歐盟和歐元區有望出臺緩和危機措施的前後幾天,評級機構幾乎都會像幽靈一樣現身。

  三大評級機構的每一次“出手”似乎都選在“微妙的時機”。舉例來説,2010年6月,在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出臺救助希臘方案之後,評級機構依然將希臘主權信用評級降至“垃圾”級,加劇了金融市場上恐慌情緒的蔓延;2011年12月,當國際社會期待歐盟出臺加強財政紀律的措施之時,評級機構接連對歐元區國家及其救助基金乃至整個歐盟發出降級警告,讓歐盟領導人“猝不及防”。

  “不合時宜”、“時機微妙”、“火上澆油”、“帶有政治目的”、“誇大其詞”、“不公正”是歐盟領導人對評級機構的評價。去年12月,歐元集團主席容克在一次講話中説:“評級機構的決定真的是恰巧趕在歐盟峰會之前‘從天而降’嗎?這絕不是巧合。”法國央行行長克裏斯蒂安努瓦耶也説:“評級機構是金融危機的助推器之一。現在我們不禁要問,它們是不是又要扮演歐債危機助推器。”

  “三家獨大”的行業

  按照目前的運作模式,評級機構主要收入來源是向證券發行商收取評級費用。專家指出,以盈利為目的的評級機構很難完全避免“利益衝突”。曾長期跟蹤調查評級機構的布魯塞爾歐洲與全球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韋龍説,三大評級機構的可信度在金融危機中受到嚴重打擊。

  標普、穆迪、惠譽這三大評級機構在金融危機前的10多年間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援次級貸款類債券,但隨著房地産市場崩盤,這些所謂頂級投資産品變成了廢紙,評級機構卻賺得盆滿缽滿。據估算,2002年至2007年,三大評級機構的利潤總和從30億美元翻番至60億美元。

  韋龍認為,缺乏競爭使得三大評級機構在評級過程中時常表現出自滿和傲慢。韋龍根據三大評級機構的年報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數據所作的估算顯示,三大評級機構佔據全球評級行業90%以上的業務及98%以上的收入及利潤。從目前來看,幾乎沒有哪家評級機構能夠打破三大評級機構的壟斷地位。

  “越收越緊”的監管

  出身美國的三大評級機構已在歐洲引發眾怒,歐盟各界要求對評級機構加強監管的呼聲日益高漲。歐盟委員會早在去年底就推出提案,要求評級機構遵循更加嚴厲的法規,其評級要更加透明,並要為自己的錯誤評級承擔責任。歐盟委員會還要求增強評級的“多元化”,要求企業每三年更換一次評級機構。

  此項提案還要求所有結構性信用産品都要接受兩家評級機構的評級,同時禁止一家大型評級機構的股東同時成為其他評級機構的股東。另有消息稱,歐洲中央銀行已在研究是否制定一部針對歐元區主權債券的信用評級規範。

  今年7月初,歐盟金融監管當局再度出手,宣佈對三大評級機構展開調查,以確定其對銀行的評級流程是否足夠嚴謹和透明。此次調查預計年內完成。歐盟金融監管當局表示,三大評級機構要想在歐洲繼續開展業務,就必須在調查中與監管當局密切配合。

  韋龍説,評級機構在金融市場的正常運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大評級機構有著短期內無法被超越的優勢,因此歐盟加強監管主要是規範評級機構的商業模式、評級標準和流程,使之更加透明。然而,由於三大評級機構與國際金融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要根本改變它們的運作方式絕非一朝一夕。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