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清算銀行(BIS)在24日發佈的年報中警告稱,目前全球利率水準處於低位,且央行資産負債表過於膨脹,導致寬鬆貨幣政策正面效應正在下降的同時,操作空間已經有限。另外,長期的激進的貨幣政策可能導致經濟自我持續性復蘇的進程推遲,並給全球價格穩定帶來風險。該行呼籲各國打破惡性迴圈,減輕央行壓力,著手推進長期的財政鞏固。
貨幣政策效力有限
國際清算銀行表示,儘管央行的措施在限制雷曼兄弟破産給全球金融體系帶來的影響方面至關重要,但目前的利率水準已經“低到不能再低”,同時大規模的債券購買已經導致央行資産負債表過於膨脹,而“無論是傳統還是非傳統的寬鬆貨幣政策的影響都在減弱,並且有自己的局限性”。
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目前全球央行的資産規模約為18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的30%,是十年前的兩倍。國際清算銀行行長卡魯安納表示,隨著超寬鬆貨幣政策的效應遞減,並且能否發揮效用的不確定性增強,央行擴大資産負債表的風險正在上升,而“這些風險現在還不能完全展現出來”。
此前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已經表示,在將基準利率降至紀錄新低並向銀行業體系注入大量資金後,歐洲央行對政策工具的使用已經接近極限。上周美聯儲宣佈再進行2670億美元的扭轉操作,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稱如果美國就業前景不佳,不排除採取進一步的寬鬆措施。
國際清算銀行指出,發達國家寬鬆貨幣政策同時令發展中國家的資産價格泡沫風險上升,這使得發展中國家央行穩定物價的任務更為艱巨。因為擔心更大規模的資本流入,新興經濟體央行在加息方面表現的越來越遲疑,結果就是新興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可能處於系統性的過於寬鬆狀態。
國際清算銀行呼籲發達國家央行認真審視其採取的寬鬆貨幣政策的溢出效應,利用所有可利用的機會修復資産負債表並進行去杠桿化。該行指出,貨幣政策能夠提供流動性,但無法解決潛在的償付性問題。如果不能意識到貨幣政策的局限性,就可能導致央行負債過高,長期的激進的貨幣政策可能導致經濟自我持續性復蘇的進程推遲,並給全球價格穩定帶來風險。
呼籲鞏固財政狀況
卡魯安納指出,長期的貨幣刺激措施可能使結構化的或財政調整變得似乎不太緊迫,但僅依靠央行政策推動經濟增長最終會破壞信心,並增加宏觀經濟和金融穩定的風險,因此財政鞏固、銀行資産負債表的修復以及其他改革不能被推遲。
針對新興經濟體,國際清算銀行指出由於增稅空間更小等因素,新興經濟體政府的負債承受力將低於發達經濟體。同時與發達經濟體相似,多數新興經濟體政府面臨著養老金和醫保等公共開支的大幅上升,因此新興經濟體的潛在財政狀況也並不樂觀。
國際清算銀行認為,很多發達國家的財政狀況在金融危機之前就處於不可持續的狀態,危機爆發導致這些國家財政可持續性顯著下降。而由於政府、家庭、企業都在努力削減債務,經濟前景進一步惡化,全球經濟陷入“惡性迴圈”。該行認為,打破惡性迴圈、減輕央行的壓力對於健康的全球經濟而言十分關鍵,同時所有國家都需要抓住時機解決長期財政鞏固的問題,否則經濟復蘇將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