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形勢不振的情況下,美歐主要中央銀行多采取量化寬鬆的政策措施加以應對。這類政策蘊含風險,央行政策是否是拯救經濟的靈丹妙藥值得探究。
匯豐環球資本市場亞太區財富策略部總監葉劍雄5月21日發表分析報告認為,在經濟形勢不振的情況下,美歐主要中央銀行多采取量化寬鬆的政策措施加以應對。但他認為,這類政策蘊含風險,央行政策是否是拯救經濟的靈丹妙藥值得探究。
報告提到,近日歐元區債務危機加劇:西班牙銀行體系出現安全問題,希臘銀行依賴歐洲央行資金支撐;美國經濟雖然略有起色,但市場人士都在擔心2012年其踏上“財政懸崖”;英國經濟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連續出現負增長,已陷入技術性衰退。環顧全球,很多人指望歐洲中央銀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和英國中央銀行加大量化寬鬆措施力度,刺激經濟,避免全球性衰退。
不過,葉劍雄認為,歐洲央行長期再融資操作只是把短期問題長期化,美國的量化寬鬆加上“扭轉操作”,對改善市場氣氛的效用期愈來愈短,英國央行則將資産購買計劃的規模不斷提高。若將三家央行資産負債表于2007年底“指標化”,以100為基數,迄今歐洲央行的指數已經升到260,美聯儲亦達到340,英國央行更已經膨脹到450。
報告歸納認為,這些央行不斷擴大資産負債表的不良後果有四方面:其一,央行承受潛在損失;其二,大規模量化寬鬆可能導致猛烈的通貨膨脹;其三,央行在大量印鈔後可能無法及時回收貨幣;其四,使央行、政府與選民的關係複雜化。報告提到,在歐美經濟面臨重大結構性赤字、增長前景惡化的情況下,量化寬鬆政策似乎讓執政者既可以繼續增加開支又無須提高稅率。但由此會産生兩個問題:首先,政府債務持續增加,會令經濟長期低迷,日本已有例證。其次,央行因協助政府,會成為政治攻擊目標。央行行長因為需要“連任”,所以與選舉週期的關係也愈來愈密切,央行獨立性會受到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