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全球經濟“第二次大收縮”

2011-09-13 07:37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王思羽

  最近三年,全球經濟政策經歷了重大變化。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時,採取經濟刺激政策,成為各國應對金融危機的一致主張。一年後,隨著危機逐漸緩解,實施退出戰略,政策趨向緊縮,成為不少國家的選擇。但在2011年,複雜的國際經濟環境正迫使世界主要經濟體政策開始新的轉向。

  轉向的大背景,就是世界經濟的主要挑戰正在發生易位,即從債務危機和通貨膨脹易位給經濟“二次衰退”。儘管在易位過程中,可能一種甚至多種挑戰交叉並存,給經濟帶來更嚴峻的考驗。

  可以説,現在的世界經濟,左邊是冰山,右邊是火焰。在何去何從之間,一些國家經濟政策開始掉頭,或在為是否掉頭做準備。比如土耳其、巴西央行上月已先後降息;在發達經濟體方面,美聯儲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呼之欲出,歐洲央行也暗示會根據經濟局勢的變化適時調整政策。

  當然,不同類型的國家,挑戰也很不相同。從表面看,在主要發達經濟體,當前最急迫的任務,似乎仍是債務危機。在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債務危機使得擴張性財政政策難以為繼,為避免陷入更嚴重的信心危機,這些國家不得不削減赤字。而在新興經濟體,應對通脹成了政府的頭號任務,央行不得不採取各種措施收緊流動性。

  但偏緊的財政和貨幣政策,讓本已就低迷的經濟更加不振,債務危機更嚴重打擊民眾信心。按照一些西方經濟學家的看法,這種趨勢如果繼續,儘管世界經濟不大可能陷入“大蕭條”,但卻可能陷入“第二次大收縮”。

  對此,各方人士紛紛開出藥方。新任IMF總裁拉加德宣稱,各國政府必須實施新刺激方案,“剎車踩得太急會傷害經濟復蘇”。英國工黨領袖米利班德則呼應説,世界各國首腦應拋棄目前普遍實行的財政緊縮政策,轉而致力於一項“全球增長計劃”。

  要避免陷入“第二次大收縮”,作為西方經濟領頭羊的美國和德國,在處理因西方問題導致的危機方面要承擔特殊責任。對德國這樣的債務風險較小的國家,可能確實需要採取擴張的政策,幫助歐洲國家度過債務難關,並促使整個歐洲經濟向好發展。德國需要讓渡自身利益,但也需要把握好度,防範救人不成反殃及自身。

  美國的情況可能較為特殊。考慮到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特殊地位,儘管美國赤字已經高懸,但美國仍有刺激經濟的餘力。這就要求美國朝野兩黨拋棄政治鬥爭,採取一些針對性的刺激經濟增進就業的有效措施。當然,美國在扶持自身經濟的同時,也須考慮其政策對其他國家的負面影響,否則,其他國家經濟因此不振,美國又焉能獨好?

  對新興經濟體和歐洲國家來説,當前的首要任務,則是迅速解決當前主要挑戰,併為可能政策調整預備空間。對前者而言,應採取各種措施儘快控制通脹上揚,實施經濟軟著陸;對後者而言,應迅速削減主權債務、恢復市場信心。一旦外部經濟環境突然惡化,這些國家即可騰出手來採取新的刺激政策。

  在過去三年,不少國家領導人描述莫測經濟前景時,最常用的句式就是“巨輪正行駛在未知海域”。兩年過去了,海域依然未知,風向或已改變。面對即將襲來的更猛烈的風浪,各國決策者須備有更富有彈性的應對措施,否則,多重挑戰同時襲來,“第二次大收縮”未必就只是假設。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