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悲劇新篇

2011-07-26 09:45     來源:新華網-財經國家週刊      編輯:王思羽

  典型的古典希臘悲劇是主角向命運挑戰,因為他個性的缺陷,幾經奮戰,卻只能以失敗告終。但慘痛的教訓會使他得到一種新的啟示和領悟

  希臘的債務危機給了西方財經媒體難得的機會,把古希臘神話的典故紛紛應用上。於是,古為今用,人性的弱點,在兩難間的取捨,還有註定的悲劇結局,讓看官們多了一層對命運的敬畏,增長了一些智慧。

  希臘危機從2008年起劇情起伏跌宕,發展至今,一般的共識是希臘不會賴賬,大商業銀行也不會蒙受嚴重的損失,不死不活已成定局。這一輪悲劇的緣起,按分析師們的説法是,希臘人自從進入歐元區後,政府福利政策開支龐大,富人逃稅成風,稅收提不上去,長期入不敷出,靠借債度日。直到金融危機發生後,借貸困難,引發了債務危機。簡而言之,這是希臘人超前消費的後果。

  但一隻巴掌拍不響。希臘能借到低息貸款來揮霍,是因為商業銀行把錢送到府來。這些銀行認為,只要有歐洲央行在後面支撐著,希臘政府不會賴賬。這種臆斷事實上沒有法理根據。當初歐元區成立時的條約講得很清楚,主權國的債要自己還,一國的債務不會落在另一國的頭上。購買希臘國債的銀行還有另外一種假設,那就是歐元區各成員國經濟實力不同,外貿出超國家可以向入超國家貸款,促使其改善生産力,經濟加速增長之後,償還貸款不成問題。可是十多年來,這種幻想中的經濟增長並沒有實現,而希臘負債卻象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希臘公共債務總額約3500億歐元,是該國國民生産總值的1.5倍,負債率之高令人咋舌。歐洲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年5月達成1100億歐元緊急貸款,由歐元區各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來負擔,主要是讓希臘能拿到低息貸款來以舊債養新債,受惠的不是希臘人,而是法國和德國持有大量希臘國債的大銀行。英國央行行長坦言,希臘的問題已不是短期流動性的頭寸問題,而是資不抵債的痼疾,照目前的情形,希臘無論如何節衣縮食,還債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

  這幾年來,歐洲其他國家的輿論對於救助希臘也越來越起反感。德國人問:為什麼希臘人逃稅漏洞那麼多?為什麼希臘人63歲可以退休而德國人要幹到67歲?憑什麼要拿德國納稅人的錢去救濟這些如此隨意發債的大銀行?德國友人抱怨,以前去希臘旅遊,參觀名勝古跡,在海邊度假,花費不多,非常經濟實惠。自從希臘使用歐元後,完全沒有以前的價格優勢,喪失了原有的競爭優勢。這一兩年來,因為金融危機,各處騷亂,更令遊客裹足不前。

  應付希臘債務的一種方式是離開歐元區,回到發行自己的貨幣老路上去——大幅貶值,然後刺激出口,振興旅遊業,逐漸達到國際收支平衡。如果希臘不在歐元區,那麼債務違約不致于牽一髮而動全身。以往拉美亞洲國家,甚至俄羅斯,都曾兩手一攤,通知借貸方,“俺財政部還不起了,咱商量如何減免一部分,大夥各自讓步一點。”希臘經濟雖然只佔歐洲2%,可是債務危機卻成為了歐元生死存亡的關鍵——如果希臘還不起債,其他幾個類似希臘的債務國也可能賴債,葡萄牙、西班牙和愛爾蘭都可能陸續違約,歐元會因此解體,帶來巨大的動蕩。

  目前中國在歐盟的投資約四成集中在南歐,都是可能受希臘危機連鎖反應的國家。歐洲新一輪的動蕩不但對償還債務蒙上陰影,更對全球經濟復蘇不利,所以支援債務重組是國際主流的立場。誠然,沒有人知道歐元的解體到底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會不會引發繼2008年雷曼兄弟垮臺後第二次金融危機。各方臆測眾説紛紜,其實真正想要退場的資金完全有機會退出,不至於像應付突如其來的雷曼兄弟破産的倉惶,促使風險溢價飆升。

  歐洲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會給希臘貸款的前提是,希臘政府將在未來四年內進一步削減國防和醫療衛生方面的開支和大規模變賣國企。這所有救助方案,保住了歐元,但是很可能使得希臘長期陷入低增長和通縮的惡性迴圈,同時造就新的寡頭。希臘的精英更可能大規模向外移民,掏空國家實力,大傷元氣。

  典型的古典希臘悲劇是主角向命運挑戰,因為他個性的缺陷,幾經奮戰,以失敗告終。主角不一定非死不可,但是慘痛的教訓會使他得到一種新的啟示和領悟。民眾是最終的還債者,目前財政緊縮和私有化計劃在希臘國內遭遇了巨大民意阻力,他們的抉擇將給席捲人類的全球化帶來新的認識與反思。(周乃菱 作者為前路透社駐紐約資深記者)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