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民出任IMF副總裁 中國話語權增加

2011-07-26 08:06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王思羽

資料圖片:朱民

  26日,中國央行前副行長朱民正式出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職位,他成為史上首位進入該組織高級管理層的中國人。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在接受中新網金融頻道專訪時表示,朱民的上任增加了新興經濟體在國際金融領域的話語權,增加了中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話語權。但是這僅僅是起步,將來的要走的路還很長。

  IMF首位中國面孔的中國人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2日宣佈, IMF女總裁拉加德提議朱民“從2011年7月26日起擔任新設的副總裁一職,與其他三位副總裁一道為總裁提供支援”。這是自194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以來,首次打破管理層“一正三副”的模式,為朱民增設第四個副總裁職位。

  或許,林毅夫更多地代表著“中國的民間”,那麼,曾擔任居中行副行長的朱民可視為“中國的官方”。1952年出生的朱民畢業于上海復旦大學經濟係,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1990年至1996年,朱民曾任世界銀行經濟學家,此後回國發展,轉到中國銀行任職,先後擔任中國銀行行長助理及副行長;2009年10月,朱民調任中國央行副行長,2010年2月,他被IMF前總裁卡恩任命為總裁特別顧問,開始在IMF就職。

  法國財長拉加德正式任職IMF總裁的第二天,她在一個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全球經濟已經從2007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機中反彈,但是這種反彈並不平衡,如中國和印度等老工業國家已經成長成為關鍵的新興市場。她表示,對IMF等國際機構應該更好地反映全球經濟權利平衡的轉移的要求,以及在IMF設立高層職位給新興市場國家更多的發言權的設想並不是一個壞主意,“世界局勢持續在改變,世界格局的改變也應該在IM F的管理層構成和僱員結構中反映出來。”

  此次提議朱民出任IMF副總裁,符合了拉加德此前承諾的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在IMF決策層的權重。

  新興國家比以往更受重視 但還並談不上“大改革”

  拉加德在宣告對朱民的提名時稱:“朱民具備政府、國內政策制訂和金融市場的豐碩教訓,高明的治理和溝通技藝,以及對基金組織的深入懂得,我等待著他的支撐。”同時,拉加德也表示,在今後5年的任期內,她將推進2010年確定的份額轉移方案,繼續提高新興國家的發言權和代表性,以反映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發生的變化。

  7月12日同時還提名美國人戴維利普頓出任IMF第一副總裁,接替即將於今年8月31日退休的約翰利普斯基。利普頓現任美國總統特別助理、美國國家經濟顧問委員會和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國際經濟事務的高級官員。IMF另外兩位副總裁,一是來自日本的筱原尚之,另一位是擁有美國、英國和埃及三重國籍的妮瑪特莎菲克。

  截至今年6月,IMF共有187個成員國。去年11月5日IMF執行董事會通過了份額改革方案,中國的份額從3.72%增加至6.39%,投票權也從3.65%增加至6.07%,超越了德國、法國和英國,位列美國和日本之後。

  對於朱民的上任是否代表著國際金融格局改變的問題,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在接受中新網金融頻道時表示:“並不會這麼明顯。”周世儉説道,“首先,IMF中的投票權及影響權與各國對世界總體GDP的貢獻相關,而目前為止,美歐日三大經濟體佔主要份額;第二,各項議案並不完全由這5位正副總裁決定,其下還有24個執行董事組成的執行董事會,代表187個成員國。”

  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7月13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也持相同觀點,朱民的任命有一定積極意義,但還遠沒有達到預演世界經濟體系變動的地步“只是一次小改良而已,遠談不上大改革,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國際組織上有關規則制定權和管理權之爭仍然很漫長,要有耐心。”

  朱民上任與中國金融力量的壯大相關 中國話語權將提升

  任命朱民擔任副總裁是IMF新任總裁拉加德承諾計劃的一部分,即要讓新興市場國家更多地參與進來。此舉將標誌著中國人首次在IMF高級管理層中獲得了一席之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歷史上首次選擇來自中國的副總裁。業界認為,此舉體現了國際經濟治理民主化演進的進步,同時也表明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在世界經濟舞臺的影響力日益上升。

  選擇朱民,與其傑出的個人才能有著直接關係,並且也是“遵循公開、透明、擇優的原則基礎上,通過民主協商作出的決定”。朱民兼具政府、市場與學界背景。“但同時,中國在世界金融領域影響力的日益上升也是IMF選擇朱民為第五位副總裁的原因。”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接受中新網金融頻道採訪時表示。

  周世儉表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一個國際性組織,朱民的上任僅代表著中國在該組織的話語權提高,新興經濟體話語權的提高。”

  《南方日報》7月22日報道,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接受採訪時曾表示,IMF需要加入新興經濟體的市場份額,提升他們的國家地位和投票權。朱民上任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國的實力。

  《華爾街日報》日前的一則報道也指出,美國康奈爾大學經濟學家、IMF前官員普拉薩德認為,拉加德上任後對美國人戴維利普頓和朱民的任命,是對支援她獲得總裁一職的美中兩國的回報。他説,對朱民的提拔反映出中國在IMF權力結構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2009年達沃斯論壇,當被問及中國希望在IMF中扮演什麼樣的新角色時,朱民認為,很顯然希望看到亞洲國家有更大的話語權和更強的實力。不過,但他也強調,即使新興經濟體的投票權重有所增加,IMF還是由美國和歐洲國家所主導,比治理結構更加重要的是讓所有人都參與對話和決策進程。

  作為一個能在IMF中發揮至關重要作用的高層負責人,同時也是來自中國的新興市場國家利益代表者,朱民如何促成IMF在人民幣匯率等一系列相關問題上公正、公平地發揮作用,人們也頗為期待。(金融頻道 曹文萱)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